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必要貯存》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必要貯存是余秋雨寫的一篇散文,出自何謂文化。

原文

   (1)

前面所說的不再扮演,不再黏着,是做減法。緊接着,我要做一點加法了。

一個真正擁有文化的人,為什麼可以不扮演、不黏着?是因為「有恃無恐」。那麼,他「恃」的是什麼呢?

是胸中的貯存。

文化多元,貯存可以各不相同。但是,文化作為一種廣泛交流、對話、溝通的紐帶,不可以沒有共同基元。這種共同基元,也就是文化人的「必要貯存」。

說「必要貯存」,當然是針對着「非必要貯存」。平心而論,多數人身上的文化貯存,實在是太雜、太亂、太多了。

要想做一個受人尊敬的文化人,那麼,他的「必要貯存」也應該受到時間和空間的普遍尊敬。也就是說,這些「必要貯存」已被漫長的歷史接受,也被龐大的人群接受。因此,量不會太多,大家都應知道。

對此,我想稍稍說得實在一點。

我覺得一個人身上的文化,最好從自己的母語文化出發。對此,中國人的理由更充分,因為中華文化是人類諸多古文化中獨獨沒有中斷和湮滅的唯一者。我們身上的「必要貯存」中如果不是以中華文化打底,連外人看來也會覺得十分奇怪。

中華文化歷時長,典籍多,容易挑花眼。我很想隨手寫出一個簡單目錄出來作為例證,說明對於非研究人員而言,至少應該瀏覽和記誦一些必要的文本。例如——

《詩經》七、八篇,《關睢》、《桃夭》、《靜女》、《氓》、《黍離》、《七月》等等;

《論語》,應該多讀一點。如要精讀,可選《學而》、《為政》、《里仁》、《雍也》、《述而》、《衛靈公》等篇中的關鍵段落,最好能背誦;

《老子》,即《道德經》,總共才五千多字,不妨借着現代譯註通讀一遍,然後劃出重要句子,記住;

《孟子》,可選讀《梁惠王上》、《盡心上》等篇;

《莊子》,讀《逍遙遊》、《齊物論》、《大宗師》、《至樂》等篇;

《離騷》,對照着今譯,至少通讀兩遍;

《禮記》,讀其中的《禮運》即可。「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那一段,要背誦;

《史記》,應讀名篇甚多,如《項羽本紀》、《遊俠列傳》、《屈原賈生列傳》、《刺客列傳》、《李將軍列傳》、《魏公子列傳》、《淮陰侯列傳》、《貨殖列傳》等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在《史記》之外,那篇《報任安書》也要讀。司馬遷是中國首席歷史學家,又是中國敘事文學第一巨匠,讀他的書,兼得歷史、文學、人格,不嫌其多;

曹操詩,讀《短歌行》、《龜雖壽》、《觀滄海》;

陶淵明詩文,誦讀《歸去來兮辭》、《歸田園居》、《飲酒》、《讀山海經》、《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

唐詩,乃是中國人之為中國人的第一文化標誌,因此一般人至少應該熟讀五十首,背誦二十首。按重要排序為:第一等級李白、杜甫,第二等級王維、白居易,第三等級李商隱、杜牧,第四等級王之渙、劉禹錫、王昌齡、孟浩然。這四個等級的唐詩,具體篇目難以細列,可在各種選本中自行尋找,也是一種樂趣;

李煜,一個失敗的政治人物,卻是文學大家。可讀《浪淘沙》、《虞美人》;

宋詞,是繼唐詩之後中國人的另一文化標誌,也應多讀能誦。按重要排序為:蘇東坡、辛棄疾、李清照。三人最重要的那幾首詞,應琅琅上口。陸游的詩,為宋詩第一,不輸唐詩,也應選讀;

必要貯存(2)

明清小說,真正的頂峰傑作只有一部,是《紅樓夢》,必讀。第二等級為《西遊記》、《水滸傳》。第三等級為《三國演義》、《儒林外史》、《聊齋志異》。

為什麼選這些文本?這與中國文脈的消長榮衰有關,是一個非常複雜的學術課題,可以參見我的著作《中國文脈》,以及我為北大學生講授中國文化史的紀錄《四十七堂課》一書。

完成以上閱讀,一年時間即可。如果尚有餘裕,可按個人需要旁及孫子、墨子、《中庸》、韓愈、柳宗元、朱熹、王陽明、《人間詞話》。當然,這個目錄中我沒有把具有文學價值的宗教文本包括在內,如《心經》、《六祖壇經》。

除了閱讀,「必要貯存」中也應該涉獵一些最有代表性的中國藝術,例如以敦煌、雲岡、龍門、麥積山為代表的石窟藝術,以《石鼓文》、《蘭亭序》、《九成宮》、《祭侄稿》、《寒食帖》為代表的書法藝術,以張擇端、范寬、黃公望、石濤為代表的繪畫藝術,以關漢卿、王實甫、湯顯祖、孔尚任為代表的戲曲藝術。涉獵的結果,要對它們不感陌生,又有自己的特別喜愛。

對於國際間的文化,怎麼才能構成「必要貯存「呢?

那麼多國家,範圍實在太大。我建議,先把哲學、人文科學放一邊,只記住文學藝術方面的一些名人經典。例如,美術上的達芬奇、米開朗琪羅、拉斐爾、倫勃朗、羅丹,文學上的莎士比亞、歌德、塞萬提斯、雨果、托爾斯泰,音樂上的貝多芬、巴赫、莫扎特、施特勞斯、肖邦。基本是十九世紀之前的,現代太多,須自行選擇。

對於國際間這些名人的作品,不必制定研習計劃,可以用瀟灑的態度隨機接受,只要知道等級就行。

不管是中國的,還是外國的,「必要貯存」遲早要完成。而且,最後是以欣賞來完成貯存的,使它們漸漸成為自己生命的一部分。

這是真正「身上的文化」,比任何最高學歷的疊加,還要珍貴。

必要風範

既有貯存,即非扮演。明乎此,我們就不妨讓身上的文化很自然地顯現出來,不必隱蔽,不必遮蓋。

今天的社會,太少斯文之氣,太少文化魅力。因此,適度地自然顯現,為人們提供一種「必要風範」,倒是功德無量。

那麼,這種出自文化的「必要風範」,大概包括哪些特徵呢?

我概括為四點:書卷氣,長者風,裁斷力,慈愛相。容一一道來。

一、書卷氣

身上的文化,首先顯現為書卷氣。

書卷氣已經不是書卷本身,而是被書卷薰陶出來的一種氣質。大致表現為:衣貌整潔,聲音溫厚,用語乾淨,邏輯清晰。偶爾在合適的時機引用文化知識和名人名言,反倒是匆匆帶過,就像是自家門口的小溪,自然流出。若是引用古語,必須大體能懂,再作一些解釋,絕不以硬塊示人,以學問炫人。

書卷氣容易被誤置為中國古代的冬烘氣、塾師氣、文牘氣,必須高度警惕,予以防範。目前在一些「偽文化圈」中開始復活的「近代文言」、「民國文言」絕不可用,因為那是一種很低級的「孔乙己腔調」。古文,盛於漢唐,止於明末;現代,美文盡在白話,而且是一種洗去了駢儷污漬的質樸白話。近代的落第秀才、賬房先生學不會這種白話,才會有那種不倫不類的文言,恰恰與「書卷氣」背道而馳。

此外,現代的書卷氣沒有國界,不分行業,表現為一種來回穿插、往返參照的思維自由。自由度越高,參照系越多,書卷氣也就越濃。

必要貯存(3)

書卷氣一濃,也可能失去自己。因此,要在「必要貯存」中尋找自己的最愛,不諱避偏好。對於自己的語言習慣,也不妨構建幾個常用的典雅組合,讓別人能在書卷氣中識別你的存在。

二、長者風

這裡所說的「長者」,不是指年齡,而是指風範。由於文化給了我們古今中外,給了我們大哲大美,給了我們極老極新,因此我們遠比年齡成熟。身上的文化使我們的軀體變大,大得兼容並包、寬厚體諒,這便是長者風。

對一般民眾而言,與一個有文化的人談話,就是在觸摸超越周圍的時間和空間,觸摸超越自己的歷練和智慧,因此覺得可以依靠,可以信賴。這就給予文化人一種責任,那就是充分地提升可以被依賴、被信賴的感覺,不要讓人失望。

長者風的最大特點,就是善於傾聽。這就像在家裡,孩子遇事回家,對長者的要求,九成是傾聽,一成是幫助。甚至,根本不要幫助,只要傾聽。傾聽時的眼神和表情,就是訴說者最大的期待。

長者風容易落入一個陷阱,那就是濫施憐惜、即刻表態。一旦這樣,你就成了訴說者的小兄弟,而不再是長者。長者當然也充滿同情,卻又受到理性的控制,決不把事情推向一角。長者風的本質,是在傾聽之後慢慢尋找解決問題的恰當之道、合適之道,其實也就是中庸之道。

因此,長者風讓人寬慰,讓人舒心,讓人開懷。除非,遇到了真正的善惡之分、是非之辨。

那就需要緊接着講第三個特徵了。

三、裁斷力

越是溫和的長者,越有可能拍案而起。這是因為,文化雖然寬容,卻也有嚴肅的邊際,那就是必須與邪惡劃清界線。歷來政治、經濟、軍事等行為,都會以利益而轉移,但文化不會。文化的立場,應該最穩定、最恆久,因此也最敏銳、最堅守。

對於大是大非,文化有分辨能力。它可以從層層疊疊、遠遠近近的佐證中,判斷最複雜的交錯,尋找最隱蔽的暗線。它又能解析事情的根源、成因和背景,然後得出完整的結論。因此,一個身上有文化的人,除了保持寬厚的長者風,還須展現果敢的裁斷力,讓人眼睛一亮,身心一震。

裁斷力是全社會的「公平秤」,它的刻度、秤砣和砝碼,全都來自於文化。文化再無用,也能把萬物衡量。

文化裁斷力的表現方式,與法院的裁斷並不相同。它沒有那種排場,那種儀式,那種權威,那種語言。有時,甚至沒有任何語言,只是沉默,只是搖頭。它可以快速分辨出什麼是謊言,然後背過臉去;它也可以頃刻便知道什麼是誹謗,然後以明確的態度表示拒絕。

文化裁斷力的最高表現,是在謠諑成勢、眾口起鬨、鋪天蓋地的時候,不怕成為「獨醒者」。身上的文化在這種情況下總會變成一系列懷疑,提出一項項質詢。同樣,對於如日中天、眾聲歡呼的人和事,也會後退三步,投之以尋常觀察,仍然以「獨醒者」的冷靜,尋出最隱晦的曲巷暗道,最細微的拼接印痕。

於是,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即便是一個人身上的文化,也成了一支「定海神針」。這種風範,讓人難忘。

四、慈愛相

慈愛相,是文化的終極之相。所有的風範,皆以此為軸。

多年來,我對文化人的判斷形成了一個基本標準:不看他寫了什麼,說了什麼,只看每次民族大難、自然災害發生時,他在哪裡,表情如何。遺憾的是,很多「言論領袖」都會在那個時候整體隱遁。當然,也有另一些人意外地站了出來,滿眼都是由衷的善良。

我的好友陳逸飛從來不找我做什麼事,卻在SARS疫情肆虐期間突然找到我,破天荒地約我和他一起在最短的時間內做一個宣傳短片,安撫人心。我看着這位國際大畫家滿頭大汗的着急樣子,剎時感動。

我的一名學生,並不熟悉,在汶川大地震後的一個民眾捐款站,一身黑衣,向每一位捐款者深深一鞠躬。多數捐款者其實並沒有發現她,但她還是不停地鞠躬。我看到後心裡一動,默默稱讚一聲,真是一個懂文化的好孩子。

我當時也到廢墟之間,含淚勸慰遇難學生的家長,並為倖存的學生捐建了三個圖書館。但由於所有的圖書需要由我親自挑選,時間有點慢,就受到一些奇怪文人的攻擊。這時,一批著名的文化大家立即從四面八方向我伸出援手,寄來了為三個圖書館的熱情題詞。我當時覺得奇怪,他們也不知道事實真相啊,怎麼就能作出判斷?但我很快明白了:野熊隔得再遠,也能聞到自己同類的氣息。

大愛無須爭,大慈無須辯,但一旦出現,哪怕是閃爍朦朧、隨風明滅,也能立即在最遠的地方獲得感應,這就是文化橫貫於天地之間的終極儀式。

古人說,「腹有詩書氣自華」。這裡所說的「氣」和「華」,沒有具體內容,卻能讓大家發現。可見,它們與眾人相關,真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文化,就是要讓這種終極性的慈愛生命化、人格化,變成風範。

現今的中國文化,作品如潮,風範還少。因此,構成了殷切的企盼。

在我看來,中華文化的復興,不在於出了幾部名作,得了幾個大獎,而在於由「身外」返回「身上」,看人格,看風範。

(根據在香港學者協會、香港教育局、北京清華大學的演講錄音,綜合整理。)[1]

《信客》作者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辭職後繼續從事教學和寫作。主要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藝術創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居筆記》(199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入載多部世界名人錄。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山居筆記》獲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一名。此篇《信客》選自《文化苦旅》[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