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張儀說楚絕齊》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自 《楚世家》) 懷王十六年,秦欲伐齊,而楚與齊從親。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張儀免相,使張儀南見楚王①。謂楚王曰: 敝邑之王所甚說者,無先大王,雖儀之所甚願為門闌之廝者②,亦無先大王;敝邑

原文

   (節自 《楚世家》)

懷王十六年,秦欲伐齊,而楚與齊從親。秦惠王患之,乃宣言張儀免相,使張儀南見楚王①。謂楚王曰: 「敝邑之王所甚說者,無先大王,雖儀之所甚願為門闌之廝者②,亦無先大王;敝邑之王所甚憎者③,無先齊王,雖儀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而大王和之④,是以敝邑之王不得事王,而令儀亦不得為門闌之廝也。王為儀閉關而絕齊,今使使者從儀西取故秦所分楚商於之地方六百里⑤。如是,則齊弱矣。是北弱齊,西德於秦,私商於以為富。此一計而三利俱至也。」

懷王大悅,乃置相璽於張儀。日與置酒,宣言吾復得吾商於之地,群臣皆賀,而陳軫獨吊⑥。懷王曰: 「何故?」 陳軫對曰: 「秦之所為重王者,以王之有齊也。今地未可得,而齊交先絕,是楚孤也。夫秦又何重孤國哉? 必輕楚矣! 且先出地而後絕齊,則秦計不為;先絕齊而後責地,則必見欺於張儀; 見欺於張儀,則王必怨之; 怨之,是西起秦患,北絕齊交。西起秦患,北絕齊交,則兩國之兵必至⑦。故臣吊。」楚王弗聽,因使一將軍西受封地。

張儀至秦,佯醉⑧,墜車,稱病不出三月,地不可得。楚王曰:「儀以吾絕齊為尚薄邪?」 乃使勇士宋遺北辱齊王,齊王大怒,折楚符而合於秦。秦齊交合,張儀乃起朝,謂楚將軍曰: 「子何不受地?從某至某廣袤六里⑨。」楚將軍曰: 「臣之所以見命者六百里,不聞六里。」即以歸報懷王,懷王大怒,興師將伐秦。陳軫又曰: 「伐秦非計也,不如因賂之一名都,與之伐齊,是我亡於秦⑩,取償於齊也,吾國尚可全。今王已絕於齊,而責欺於秦,是吾合齊、秦之交而來天下之兵也,國必大傷矣!」楚王不聽,遂絕和於秦。

譯文

楚懷王十六年,秦國打算攻打齊國,然而楚國與齊國很要好。秦惠王很擔憂這一點,於是他便宣布免去張儀宰相之職,派張儀去南邊的楚國見楚王。張儀對楚王說: 「我國國君所有最喜歡的人,沒有誰在你大王之先; 而我張儀所有的最情願做其門下使役的主子,也沒有誰在你大王之先; 我國國君所有最厭惡的人,沒有誰在齊王之先; 而我張儀所有最恨的人,也沒有誰在齊王之先。但是大王你卻與齊國和好,這樣便使得我國國君不肯侍奉你,因而叫我也不好來做你門下的使役。倘若你聽我張儀的,閉關而拒絕與齊往來,現在就可派使臣跟隨我去西邊取回以前秦國從楚國分去的商於那六百里的地方。這樣一來,那麼齊國就弱了。對於楚國來說,北邊削弱了齊國; 西邊對秦有恩德;楚國又暗地裡得到商於之地,從而使楚國富裕起來。這是用一計而得三利的事情呀!」

楚懷王聽了十分高興,就把相印也拿出來給了張儀。還天天給張儀置辦酒宴,並宣告: 我又得到了我的商於之地。眾臣都來慶賀,惟獨陳軫一人來弔喪。楚懷王問: 「這是為什麼?」 陳軫回答道: 「秦國之所以要注重你,是因為你有齊為伴。目前商於之地還未到手,卻先斷絕了與齊國的交情,這是使楚國自己孤立自己。那秦國又怎麼會再看重一個孤立之國呀?他必然輕視楚國了。如果我們楚國要秦先拿出地方,然後楚才與齊絕交,那是秦國的計謀所不許的; 如楚先與齊絕交,然後再去問秦國要地,那必然被張儀所欺騙。被張儀欺騙,那大王你必然怨恨秦國。怨恨秦國,那就是在楚的西邊惹起了秦國的禍患;北邊又與齊國斷絕了交情。如果西邊起了秦患,北邊又與齊絕交,那韓、魏兩國的兵必然來伐楚。所以我來弔喪。」 楚懷王不聽,還派一位將軍去西邊接受封地。

張儀到了秦國,假裝喝醉了酒,從車上摔下,自稱有病,一連三個月都不出門,楚國終究不可能得到秦地。楚懷王還說: 「張儀莫非認為我與齊絕交還未完全徹底麼?」便派了一位勇士宋遺到北邊去侮辱齊國。齊王大怒,折斷了楚國的信物符,並與秦國合符和好。秦、齊相好了,張儀才出來對楚將說: 「你為什麼不去接受封地呢?從某地到某地縱橫六里。」 楚將說: 「我所奉命收取的是六百里,沒有聽說六里。」 楚將立即回到楚國,向懷王稟報。懷王大怒,便調兵遣將打算攻伐秦國。陳軫又說: 「這時去討伐秦國不是好計策。還不如去賄賂秦國,送給他一座大城市,與秦合力攻齊。這就是說,我們在秦國失掉的,可從齊國拿回來補償,這樣我們楚國才可以保全。現在你大王已與齊國絕交,然而又去責怪秦國欺騙了你,這是我國撮合了秦國和齊國的邦交,並引來天下之兵對我國的討伐,如此一來,我們楚國必然要受到極大的損傷。」 楚懷王不聽陳軫的進諫,便與秦國絕交。

鑑賞

作為縱橫家的張儀,巧言令色,奸詐善變,不講誠信的個性,在本文中得到了充分的表現。他為了實現秦國伐齊的目的,接受秦惠王的 「免相」之舉,前往楚國,遊說楚懷王。他抓住楚懷王想收復被秦占領的六百里的商於之地的急切心理,花言巧語,說秦王和他都最尊重楚王,最恨齊王,而楚與齊「從親」、「和之」,秦王和他都不好「事奉」楚王。因而,要楚王與秦王一樣恨齊,與齊絕交,這樣既可削弱齊,又結好於秦,還可收回六百里商於之地,此所謂「一計三利」。這番連小孩也瞞不過的騙局,楚懷王竟信以為真,給相印與張儀,置酒慶賀,宣布與齊絕交,然後派一將軍去收商於之地。

張儀至秦後,佯醉,墜車,稱病三月不出。當楚再次北辱齊王,秦、齊交合之時,他才上朝,告訴楚將軍能收回的只有六里地,他的善變奸狡本色暴露無遺。而楚懷王輕信張儀的花言巧語,亦足顯其鄙愚之至。

在「楚絕齊」 的事件中,能保持清醒政治頭腦的是陳軫。他在 「群臣皆賀」要收回商於之地時,「獨吊」! 並向楚王指出: 絕齊是楚國自我孤立,必為秦國所輕; 先絕齊而後收地,必被張儀欺騙。被騙必引起王怨,王怨必與秦交惡,而楚與齊又絕交,在這楚、秦之爭中,韓、魏兩國必乘虛而入,此為楚國之患,這是他「獨吊」 的原因。後來,當楚懷王知道被張儀所騙,準備興師伐秦時,他又勸阻楚王,不如聯秦伐齊。否則,秦、齊合兵攻楚,楚必大傷。可惜他的「忠言」 與 「卓識」 不為愚蠢之極的楚懷王採納。

文章在敘事過程中,結合人物的對話與行動,使奸者愈奸,愚者自愚,清者益清,人物性格鮮明,形象栩栩如生,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1]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