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希臘之畏怯巴特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希臘之畏怯巴特農》是余秋雨寫的一篇散文,出自余秋雨的散文集《千年一嘆》。

原文欣賞

   奧林匹亞和德爾斐都被列為希臘最重要的聖地,我猜想一切略知希臘的人都會提出質疑:「那麼,巴特農神殿呢?」

是啊,一個國家歷史太悠久,排列各個遺址的座次就成了一個大難題,這在我們中國也經常遇到。巴特農神殿的重要性在於:全世界介紹希臘的圖片,如果只有一幅,那一定是它;如果有一本,那封面也必然是它。至少在形態上,它是希臘文明的第一象徵。

這些天來,我們不管是早上出發還是晚上回來,都能看到它,屹立在市中心的阿克洛波里斯(︿腸Pol司山丘上,被旭日托着,被夕陽染着,被月亮星星伴着,但我們總不敢上去,想把它留後,這裡存在着一種審美上的畏怯。

審美畏怯是一種奇特的心緒,大多產生於將見未見那些從小知名的物象之時。年輕時會歡天喜地地直奔而去,年長後便懂得人世間這種物象並不很多,看掉一個就少一個,因此愈加珍惜起來。不怕沒看到,只怕看到時沒有足夠的思想準備,把一種隆重的機遇浪費了。

一個國家首都的市中心居然有一個陡峭的山丘,山丘頂部是一個寬大的神殿,除了山丘下面有一些綠樹,整個山丘與神殿全部都是象牙色,此外再也沒有一絲雜色;神殿只以粗壯挺拔的石柱環繞成長方形,人們抬頭仰望,只見一柱柱直入蒼彎,蒼彎間,白雲雪亮;石柱殘跡斑駁,還斷了一些,但骨架未散,有形有款地把神殿支撐了兩千五百多年,到今天竟然沒有一絲衰態。

巴特農神殿的魅力,在於神話,在於歷史,還是在於建築技術?我認為,一切審美對象給人的第一震撼必然是外顯形態,因此巴特農的力量,也首先在於無與倫比的造型美。單色何以變成了華麗?方正何以變成了豐腆?斷殘何以變成了整傷?正是這些問號,組成了一個傳世經典。從神殿正面的懸崖口我彎腰俯視,不禁大吃一驚,原來下面正是狄奧尼索斯劇場(Theat?Dionyssou)的廢墟,我一眼就能認出來是它。二十年前研究和講授世界戲劇史,總是從它開始,曾反覆地看過它的照片,又無數次地想象過它。這個劇場建於公元前六世紀,開始上演的是祭神歌舞,到公元前五世紀初,埃斯庫羅斯(Ai,ch刃.)動用了「第二個演員」,使舞台上有了對崢性的情節,又讓合唱隊退到台外,戲劇真正產生。後來又出現了更傑出的悲劇作家索福克勒斯(s叩ho。〕e。),與埃斯庫羅斯一起在這裡接受雅典市民的評選。我當年在講授這段歷史的時候,就已經意識到必須了解更宏大背景,因此終於離開戲劇領域去鑽研人類的思想文化史f。今天到這裡一看,如見故人,而且還發現,這位故人居然正好站在巴特農神殿腳下,是』『天匕」、「人間」的中間部位:,這又證明,戲劇藝術在希臘人心中,是天上人間的渡橋,神人之間的紐帶。

如果要對這段歷史作一個中國化的提醒,那麼,埃斯庫羅斯與孔子是同時代人,比孔子小二十幾歲。當我背靠巴特農神殿俯視狄奧尼索斯劇場時,突然想到應該給妻子打一個電話,告訴她人類戲劇的第一個劇場就在巴特農神殿腳下。她已經睡了,一聽巴特農立即清醒。她因演出合同在身,不能到希臘來一起考察,卻可以趕到埃及,然後一起去尋訪西奈沙漠和耶路撒冷。[1]

《信客》作者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辭職後繼續從事教學和寫作。主要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藝術創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居筆記》(199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入載多部世界名人錄。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山居筆記》獲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一名。此篇《信客》選自《文化苦旅》[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