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巴基斯坦7:閱讀大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巴基斯坦7:閱讀大地是余秋雨寫的一篇散文,出自千年一嘆。

原文欣賞

本來今天就要向印度出發,先在拉合爾(腸ho、)停留一天,然後人境。但巴基斯坦總統明天要見我們,行期只得延後。

我是早就錫功子不見各國領導人的,那次約旦國王接見我們一行,我也只是躲在接見處外面的大街上,欣賞禁衛部隊的車輛和。以色列和伊拉克領導人的接見,我也沒有參加。我的觀察重點不在今日政界,又厭煩那些禮儀,大家也就照顧了我。

那好,今天終於托總統之福,有了半天餘暇,我可以坐在旅館裡想點事了。旅館對窗是棕黃色的山脈,當年美國國務卿基辛格博士到伊斯蘭堡後偽裝得病,到這山上去休息,其實是悄悄去了中國,開始打開中美關係大門的。

據說為了迷惑記者,他的車隊當真向山上開去,他卻坐了一輛別的車去了機場。我現在看這條山路,還十分清晰。有一段時間,偌大.個中國與外部世界的神秘通道竟然就在這兒,現在想來冼如隔世。

其實這兒一直是印度河流域連接中亞和東亞的北方通道,當然也是恆河流域乃至整個印度半島的陸上門戶。這也難怪,尖角形的印度半島在陸地上整個兒都被高山封住了,北邊是喜馬拉雅山脈,西邊是蘇來曼山脈,東邊是若開山脈,南邊是大海,那麼,這口朽直道,這個門戶,雖然門檻高了一點,終究十分重要。

印度史太長,那種在三千五百多年前神秘消失了的印度河文明實在說不清什麼,我興趣的起點是一批半遊牧的雅利安部落從這條北方通道進入,在北印度落腳、融合,漸漸向南擴展,開始了吠陀時代和史詩時代。正是這個時代的文明和智慧,孕育了早期的印度教。而佛教,也在這兒擺開過大月卜場。

以後,亞歷山大又從這裡侵入印度。不管是孔雀王朝還是友多王朝時代,這裡一直是文化教育重地。我剛剛去過的塔克西拉曾經擁有印度最重要的一些高等學府,無論是社會科學、自然科學還是醫學,者陰良發達。一位西方歷史學家甚至說,這地方的學術地位,相當於中世紀的巴黎。

我想,這裡既然匯集過這麼多智慧的頭腦,那麼,他們面對着我窗前的這幾座山,幾世至己之間在想些什麼呢?通過一些法國作家的作品,我們對中世紀時期的巴黎倒有點印象,但對這個相當於中世紀巴黎的東方學術重地,反而非常隔膜,更不知道這裡產生過什麼樣的思考。可以猜想的是,最艱澀的思考有『可能出現在印度教和佛教的關係上。

印度教和佛教都在印度土生土長,與外來的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很不一樣。

我認為,佛教是印度文明的最高成果,其立論之明麗、境界之深邃、邏輯之嚴密、氣韻之高華,在世界宗教領域也獨領風采。而且,由於阿育王、邇膩色迎王和戒日王等君主的提倡弘揚,佛教曾在印度發展到極大的規模。我們即使僅僅讀法顯和玄類的描述,也可領略那種花團錦簇、百風來儀般的繁榮,但它為什麼最終反被印度教所壓倒呢?

這兩種宗教很長時間內有一種互補關係。有些概念如「業果報應」、「生死輪迴」等等曾共同運用,又都主張慈善、寬容、不殺生,對別的宗教也不排斥。佛教學者對於印度教經典吠陀也認真研究,而印度教在自我更新時也吸取過佛教的不少內容。

但是,佛教從一開始就反漢寸印度教有關梵天造物的說法和偶像祭祀活動,也不贊成等級森嚴、割裂人性的種姓制度。佛教集中智慧思考人們如何通過熄滅欲望、無我無執、博愛眾生而進人寧靜解脫的「涅梁」境界,成為徹底擺脫人生苦厄的覺悟者。這顯然要比多神崇拜的印度教成熟得多也明澈得多,不過人類文明的悲劇就在這裡。你想說服大眾,而大眾卻更願意崇拜那些無法說明的原始神幻;你想洗滌精神阪依上的不潔無明,人們卻特別敬畏破壞之神濕婆;你想建立一種姓氏種族上的平等,聲J門卻早已習慣了種姓制度的千年遺傳和既得利益,佛教面臨的這些對立面,恰恰是這片土地的自然文化生態,明知其陋劣也無法遏制。

就佛教本身而言,由於一度名聲太響、人才太多、待遇太高,嚴重陷於蹈空玄談、概念玩弄之中,失去了剛健的生命力,最後,不僅比不過印度教,連外來的伊斯蘭教也無法面對,到十三世紀,在印度基本消亡。

換言之,是印度這塊土地,埋葬了最優秀的印度文明。好像說不通,卻不幸是事實。

由此我想概括出一個興衰圖譜。佛教是一種智者文明,印度教是一種土著文明,伊斯蘭教是一種外來文明,三者的最終順序是:土著文明第一,外來文明第二,智者文明第三。這個順序令人深思。

寫到這裡,已是傍晚,霞光下的山嶺變成了一道高高的剪影。當年附近那些高等學府里,也會有不少學人凝視過這個剪影吧,他們有幾個預見到了這樣一個文明順序?大地所負載的精神流向,比它所負載的其他一切都更難判斷和預見。那麼,還是讓我虔誠地閱讀大地。[1]

《信客》作者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辭職後繼續從事教學和寫作。主要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藝術創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居筆記》(199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入載多部世界名人錄。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山居筆記》獲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一名。此篇《信客》選自《文化苦旅》[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