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尋覓中華 19.到寒舍坐一會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到寒舍坐一會兒是余秋雨寫的一篇散文,出自尋覓中華。   

原文欣賞

五十年代中期之後,教育文化受到極左政治的騷擾.當政治終於強蠻地籠罩住了文化,那是到了」文化大革命」.這是一場民族災難,實在太對不起那個時候遭受苦難的廣大民眾.

「文化大革命」對文化生態(民眾生態,尤其是決定一種文明能否延續的文化生態)帶來了以下兩方面的禍害—-

第一方面,縱容了邪惡與野蠻.也就是說,縱容了文明的敵人.其實,邪惡與野蠻到處都有,時時都有,卻在那個時期被政府合法化以及英雄化.一批被稱之為」造反派」"紅衛兵」的激進分子,惡言惡語,到處批判,橫衝直撞,無所不為.其中一小部分人,可能是出於對官僚專制的不滿趁機爆發,而多數則是各單位的偏執人物和狂妄人物,以」響應號召」為名,衝撞社會上一切高於自己的文雅所在.這又吸引了不少地痞流氓的加入,情況就更加嚴重.他們經過極短時間的互相模仿,居然奪得了很大一部分權利,天天進行着反文明,反文化的示範.

這些反文化,反文明的示範,最終集中在一種觀念上,那就是:攻擊永遠有理,傷害永遠無愧,名人永遠有罪,罪名永遠無限.這種觀念立即普及於社會,使文化頃刻變得形影相弔,孤立無助.

第二方面,是全國停課廢學,上山下鄉.偽稱農村就是學校,農民就是教師,實際上是全盤取消教學,全盤否定城市.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後期中國的停課廢學,由於事涉千家萬戶,牽連文化傳統,實在是一個空前絕後的文化大事件,等於爆發了一場文化大地震.

轉機發生在一九七一年秋天.周恩來總理在林彪事件結束的幾天之後趕到上海作了一番指示,說除了理工科大外,文科大學也要恢復.文科教材不能光用政治領袖的著作和」革命樣板戲」,可以先用魯迅的作品.因為魯迅是真正的文學家.周總理在一九七一年以後指揮文化教育的恢復和文化典籍的編纂,實在功勞不小!

我們不要嘲笑災難時期的中國文化.災難的本意是要破壞它,但是他本身的力量和中國文化人的人格力量反而使它獲得了一次精彩的大展示.

我們幸好迎來了一個改革開放的時代.隨着經濟的快速發展,中國文化又被關注,很多文化人獲得了創造的權利.一年年過去,成果不少,但是文化在社會轉型中遇到許多不小的麻煩.

到了這樣的時期,中華文化將會變成什麼模樣?那是我們難以預想的了.就像先秦諸子無法預想唐代文化,就像晚清學人難於勾畫今天的景象.

只希望,它能夠與全球文明親切相融,偶爾又閃現出一點兒幾千年積累的高貴.

這不是出於炫耀,只是因為所有的古文明只剩下這麼一支了,它應該承擔一點時間所交給的義務.

時間交給的義務,既是一種聚集,又是一種陶洗.因此,最複雜,也最簡單.

最後只剩下了一個意念,那就是:足以感動全人類的美麗和友善.

這樣,中華文化也就成了人類詩意生存與和諧生存的積極參與者.[1]

《信客》作者余秋雨簡介

余秋雨,1946年生,浙江餘姚人,我國當代著名藝術理論家、文化史學者、散文家。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多年,曾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教授,上海寫作學會會長。辭職後繼續從事教學和寫作。主要著作有《戲劇理論史稿》(1983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藝術創造工程》(1978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文化苦旅》(1992年,知識出版社出版)、《文明的碎片》(1994年5月第1版,春風文藝出版社出版)、《秋雨散文》(1994年,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山居筆記》(1998年,文匯出版社出版)。1997年被授予「國家級突出貢獻專家」稱號,入載多部世界名人錄。所著散文集《文化苦旅》獲上海市出版一等獎,上海市文學藝術優秀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金石堂最具影響力的書獎。《山居筆記》獲海外華文文學最高獎──台灣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第一名。此篇《信客》選自《文化苦旅》[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