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富山春居圖》創作背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富山春居圖》創作背景富春山居圖是元代畫家黃公望於1350年創作的紙本水墨畫,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黃公望為師弟鄭樗(無用師)所繪,被譽為「畫中之蘭亭」, 下面一起來了解一下《富山春居圖》的創作背景。[1]

元分天下民眾為四類,依次為蒙古、色目、漢人、南人, 黃公望淪為「四等公民」。歷國破家亡,南宋遺民在鄙視和屈辱中以求生存,如南宋遺民龔開在《瘦馬圖》卷中表現了亡國後的失落感,與他有同感的元初文人們紛紛跟進解讀,在圖後書寫跋文,江南文人們的這種心境一直持續了近半個世紀。

黃公望年輕時做過地方小官,先是任書吏,後來,大約是45歲左右時,在一個叫做張閭的官僚手下做過椽吏,後因張閭犯了官司,黃公望遭誣陷,蒙冤入獄。出獄後,不再問政事,遂放浪形骸,遊走於江湖。一度曾以賣卜為生。後參加了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的全真教,更加看破紅塵。由於長期浪跡山川,開始對江河山川發生了興趣。為了領略山川的情韻,他居常熟虞山時,經常觀察虞山的朝暮變幻的奇麗景色,得之於心,運之於筆。他的一些山水畫素材,就來自於這些山林勝處。他居松江時,觀察山水更是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有時終日在山中靜坐,廢寢忘食。 在他居富春江時,身上總是帶着皮囊,內置畫具,每見山中勝景,必取具展紙,摹寫下來。富春江北有大嶺山,公望晚年曾隱居於此,他以大嶺山為師,曾畫有《富春大嶺圖》。

《富春山居圖》從構思、動筆到繪製完成大約用了七年時間。為了畫好這幅畫,他終日不辭辛勞,奔波於富春江兩岸,觀察煙雲變幻之奇,領略江山釣灘之勝,並身帶紙筆,遇到好景,隨時寫生,富春江邊的許多山村都留下他的足跡。深入的觀察,真切的體驗,豐富的素材,使《富春山居圖》的創作有了紮實的生活基礎,加上他晚年那爐火純青的筆墨技法,因此落筆從容。

黃公望出生於1269年,是江蘇常熟人。他本名陸堅,因為父母早早去世,他被溫州籍老人黃樂收為義子。當時黃樂已90高齡,膝下無子,得了這麼一個乾兒子很高興,感慨地說「黃公望子久矣。」從此陸堅改名黃公望。黃家家境富裕,黃公望從小受到很好的教育,滿腹詩書,可惜那時元朝還沒有恢復科舉制度,黃公望和一般漢族士人一樣,失去了科舉入仕的機會。

一直熬到45歲,黃公望才在浙西廉訪司當了一名書吏。但官還沒做幾天,他的頂頭上司就犯事被抓,黃公望也受到連累被抓入獄。等他出獄時,已經年過50,這在古時候人均壽命較短的情況下,也快走到了人生盡頭。但誰能想到,50歲的黃公望經此一劫,卻咂摸出了人生的新境界,他脫離塵世襲擾,開始浪跡天涯,去開啟一席從未有過的人生盛宴。

全真教道士,是黃公望遊走天涯的身份;「大痴道人」是他的名號;占卜算卦,是他的謀生手段;而看山看水看風景,是他最大的享受。看多了,他就想畫下來,但畫藝不精,於是50歲的黃公望去向大畫家王蒙求教,雖遭揶揄,但心性不改,潛心揣摩,終於悟得繪畫之要。此後,他又上路了,一路走來一路畫,捕捉江河之靈動,體味群山之壯美,感悟人生之境界,畫技也在自然靈動中不斷提高。

他一走走了好多年。公元1347年,79歲的黃公望和師弟無用一起來到了浙江富陽,看着江面如練的富春江,他駐足不走了,任憑無用師弟百般勸說,他執意在富春江畔的一個小村子住了下來,無用只好獨自雲遊去了。黃公望在此一住就是五年。這五年裡,每天天一亮,黃公望就出門沿江走上數十里,無畏寒暑,不懼風雨,想走就走,想停就停,把富春江及其兩岸的秀麗山水一點一滴、一絲一毫地讀懂入心。

80歲那年,黃公望開始正式畫《富春山居圖》,他整整畫了四年,終於完成了這幅傳世名畫。他在這幅畫中講述了一條河流的一生,講述了人生的悲喜故事,呈現出了「遠山長、雲山亂、曉山青」 的無窮意蘊。這幅畫耗盡了黃公望的心血,但當師弟無用回來尋他時,他竟輕飄飄地把這幅畫送給了師弟。可能在他心中,最值得珍藏的不是這幅畫本身,而是作畫過程中的人生感悟和沉澱洗禮。

黃公望年過80而作《富春山居圖》,是把一生的悲與喜、苦與樂、嗔與悟濃縮到了畫中。畫裡畫了8個人,但都隱匿在山水層巒中,不太容易全找到。這可能正是黃公望所要表達的人生要義:人生重疊如山,塵事蜿蜒若水,生命需要沉澱,寧靜方能致遠。他也果真做到了,元代之後,中國山水畫史上幾乎沒有一個畫家的影響力能超越黃公望。[2]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