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著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節自 《孟子荀卿列傳》) 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①。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②。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 楚、魏用吳起,戰
原文
(節自 《孟子荀卿列傳》)
孟軻,鄒人也,受業子思之門人①。道既通,游事齊宣王,宣王不能用。適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則見以為迂遠而闊於事情②。當是之時,秦用商君,富國強兵; 楚、魏用吳起,戰勝弱敵; 齊威王、宣王用孫子、田忌之徒③,而諸侯東面朝齊。天下方務於合縱、連橫④,以攻伐為賢,而孟軻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與萬章之徒⑤,序《詩》、《書》,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譯文
孟軻是鄒那個地方的人,他是子思的學生的學生。完成學業後,就到齊宣王那裡去遊說用事,齊宣王不用他。他便去到梁國,梁惠王不按孟軻所言行事,認為孟軻之言脫離實際、遠離現實,而且不切合實情。就在這個時期,秦國用商君 「變法」 之謀,國家富足了,兵力強盛了; 楚、魏用吳起之謀,戰勝了弱小之敵國; 齊威王、齊宣王用孫子、田忌這群人之計,強大了,使各國諸侯都到東邊去朝拜齊國。這時,天下正興起合縱、連橫之政治潮流,以攻伐征戰的能力來確認有無才幹。然而,孟軻卻還在講述唐虞三代的德政,所以他所到的國度都不合他的意。於是,他便退出政壇而與學生萬章這群人在一起,序言 《詩經》、《尚書》,宣揚孔子仲尼的學說主張,著了一部 《孟子》,共七篇。
鑑賞
孟子 (約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鄒 (今山東鄒縣東南)人,戰國時思想家、教育家。受業於孔子之孫子思。歷游齊、宋、滕、魏等國,一度任齊宣王客卿,因主張不見用,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提出 「民貴君輕」說,主張「法先王」,「行仁政」,省刑薄賦,達到 「黎民不飢不寒」。肯定「人性善」,但也重視環境和教育對人的影響,認為 「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教人修身養性,養「浩然之氣」,做到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也提出了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治人者食於人」 的唯心主義觀點,歷來為統治者所欣賞。由於他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學說,故有 「亞聖」之稱。本文所述就是孟子遊說受挫而立志著書立說的情況。
文章先寫孟子遊說受挫。他先游事齊宣王 (曾一度任客卿),不能用; 梁惠王認為他的學說,主張「迂遠」,不切實際,亦不能用。因為當時的各諸侯國正熱衷「合縱」、「連橫」之術,講究武力而稱王天下之時,孟子宣揚的是唐虞三代實施的「王道」、「仁政」,所以不合時宜,為各諸侯國所不採用。
接着,文章寫孟子著書。孟子在政治上不得意,就退而與弟子萬章等著書立說,序《詩經》、《尚書》,宣揚孔子的學說與主張,作成《孟子》七篇。
文章短小,言簡意明,背景交代清楚,所著之書扼要提及,不涉及著作之具體內容,文精意當。[1]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