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孔子陳蔡受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自 《孔子世家》) 孔子遷於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於城父①,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 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

原文

   (節自 《孔子世家》)

孔子遷於蔡三歲,吳伐陳,楚救陳。軍於城父①,聞孔子在陳、蔡之間。楚使人聘孔子,孔子將往拜禮。陳、蔡大夫謀曰: 「孔子賢者,所刺譏皆中諸侯之疾。今者久留陳、蔡之間,諸大夫所設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國也,來聘孔子。孔子用於楚,則陳、蔡用事大夫危矣!」於是乃相與發徒役圍孔子於野。不得行,絕糧,從者病,莫能興②。

孔子知弟子有慍心,乃召子路而問曰③: 「詩云: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④。』 吾道非耶,吾何為於此?」 子路曰: 「意者吾未仁耶! 人之不我信也; 意者吾未知耶! 人之不我行也⑤。」 孔子曰: 「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齊⑥?使智者而必行,安有王子比干⑦?」 子路出,子貢入見⑧。孔子曰: 「賜,詩云: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 吾道非耶,吾何為於此?」 子貢曰: 「夫子之道至大也,故天下莫能容夫子。夫子蓋少貶焉!」 孔子曰: 「賜,良農能稼而不能為穡,良工能巧而不能為順⑨。君子能修其道,綱而紀之,統而理之,而不能為其容。今爾不修爾道,而求為容。賜,而志不遠矣!」子貢出,顏回入見⑩。孔子曰: 「回,詩云: 『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吾道非耶,吾何為於此?」 顏回曰: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雖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國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後見君子。」 孔子欣然而笑曰: 「有是哉,顏氏之子。使爾多財,吾為爾宰(11)。」 於是使子貢至楚,楚昭王興師迎孔子,然後得免。

譯文

孔子遷往蔡國已有三年了。這年,吳國攻打陳國。楚國去援救陳國,楚軍駐紮在城父這個地方。楚國人聽說孔子住在陳國與蔡國交界的地方,便派使者去聘請孔子。孔子正打算前往拜見,陳國、蔡國的大夫商議着說: 「孔子是個賢人,他所譏諷的,都切中諸侯的要害之處。而今他在陳、蔡兩國交界地留居很久了,我們諸大夫所有的設想和行為,都不合仲尼之意,而今楚國這個大國卻來聘請孔子。倘若孔子在楚國謀事,那陳國、蔡國當權的大夫就很危險了。」 於是,陳、蔡兩國便派了許多人將孔子圍在野外。孔子不能走出去,糧食也沒有了,跟隨孔子的學生都餓病了,沒人能站立起來。

孔子知道學生們心中不快,便叫子路進來,問他道: 「詩經上說: 『不是兕不是虎,卻偏偏帶了一大群在曠野中奔走。』 難道我的主張(理想) 不對嗎? 我為什麼到了這種地步?」 子路說: 「也許人們認為我們沒有仁德,所以不相信我們; 也許人們認為我們沒有智謀,所以不讓我們通行。」 孔子說: 「是這樣的麼?由! 假如有了仁德就會使人相信,那麼伯夷、叔齊怎麼餓死在首陽山呢? 假如有了智謀就會通行無阻,那麼王子比干怎麼被紂剖心呢?」 子路走了出去,子貢進去相見。孔子說: 「賜呀! 詩經上說: 『不是兕不是老虎,卻偏偏帶了一大群在曠野中奔走。』 難道是我的主張 (理想) 不對嗎? 我為何到了這種地步?」 子貢說: 「先生的道 (理想) 大到了極點,所以天下的人不能容納你,先生還是把你的主張稍為降低些吧!」 孔子說: 「賜呀! 優秀的農夫善於種植,卻未必善於收穫; 優秀的工匠很靈巧,卻未必能使別人稱心如意。作為君子,能夠修煉他的主張,用其綱領來治理統領其事業,卻不能為天下所容納。如今,你不去修你的道,卻要求別人容納? 賜呀! 你的志向不太高遠啊!」 子貢走了出去,顏回進去相見。孔子說: 「回呀! 詩經上說: 『不是兕不是虎,卻偏偏帶了一大群在曠野中奔走。』 難道是我的主張 (理想) 不對嗎? 我為何到了這種地步?」 顏回說: 「先生的主張大到極點了,所以天下人不能容納你。然而,先生按照這主張推行下去,不容納你有什麼要緊呢? 他們不容納你,方才顯出先生是君子。所以說,那主張 (理想、思想) 不去修煉的話,是我們的醜陋; 若主張 (思想)既然已經大大地修煉了,卻沒有人用你,那是有的國家的醜陋。因而不容納你有什麼要緊呢? 不容納你,方顯出先生是君子。」 孔子聽了這番話,很開心地笑了,說: 「是這樣的麼?顏氏家族的學子呀! 假使你能夠有很多財產,我願意替你做財務主宰 」 於是,孔子派遣子貢到楚國去 楚昭王便發兵迎接孔子,才使孔子免了這次禍難。

鑑賞

本文記述了孔子受厄於陳蔡的原因、經過,以及孔子對自己 「仁政」 學說的反省,表現了孔子及其弟子對「仁政」 學說的不同態度。

文章先寫孔子的 「受厄」。孔子居留於陳、蔡兩國間已久,其 「仁政」 理想均不合諸侯之意,故未得到重用。楚救陳於城父時,得知孔子的遭遇,便派人去聘請孔子。正在此時,陳、蔡兩國的大夫商議,認為孔子是「賢者」,楚國是大國,如孔子被楚所用,陳、蔡兩國的用事大夫就很危險。於是派人圍孔子於野,且斷糧,使孔子不能去楚,隨從的學生都餓病了,不能站立起來。可見,孔子陳、蔡「受厄」 的原因在於陳、蔡的用事大夫對他的妒忌與加害,實質上也是對他推行 「仁政」 思想的抵制。

次寫孔子的反省。在這種艱難困境中,孔子反省自己的 「仁政」 學說,並徵求幾位得意門生對自己 「道」 的看法。子路的回答是: 「也許別人認為我們沒有仁德,所以不相信我們; 或者認為我們沒有智謀,所以不讓我們通行。」子路性格直爽勇敢,頭腦較為簡單,故從自責的角度想的多。子貢的回答是: 「先生的 『道』 大到了極點,所以天下的人不能容納你,你把主張降低些吧。」 子貢善於辭令與經商,富至千金,重實用。所以,他對孔子的 「道」 既肯定,但又認為高不可攀,不如降低標準,以適時用。這一主張受到孔子的批評,認為他「志不高遠」。顏回的回答是: 「先生的 『道』 至大,所以天下的人不能容納你。但這有什麼要緊呢?他們不容納你,才能顯出先生是君子。所以,那主張 (理想、思想) 不去修煉好,是我們的不足; 如主張 (理想、思想) 已大大地修煉而得不到推行,那是有的國家的醜陋。不容納你,正說明先生是君子。」 顏回是孔子德行修養最好的學生,他貧居陋巷,簞食瓢飲而不改其樂,孔子贊他「不遷怒,不貳過」,「其心三月不違仁」。所以,他從比較的角度認為不是孔子的「道」不好而受阻,而是那些人水平低,沒有達到孔子要求的道德高度而進行刁難。顏回的分析中肯貼切,受到孔子的稱讚。這裡,三個學生的不同答話表現了三人不同的性格及道德修養。

最後,孔子派善於辭令的子貢到楚國去,楚昭王發兵接孔子,才免除了這場災難。

文章記事清晰,大部分篇幅在寫對話,但人物的性格、心理在對答中得到了有力的表現,可謂言簡而意蘊卻[1]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