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子夜》 | |
---|---|
《子夜》,原名《夕陽》,中國現代長篇小說,約30萬字。茅盾於1931年10月開始創作,至1932年12月5日完稿,共十九章。有些章節分別在《小說月報》和《文學月報》上發表過。半個多世紀以來,《子夜》不僅在中國擁有廣泛的讀者,且被譯成英、德、俄、日等十幾種文字,產生了廣泛的國際影響。
小說以1930年5、6月間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舊上海為背景,以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為中心,描寫了當時中國社會的各種矛盾和鬥爭。
內容簡介
開絲廠的吳蓀甫帶鄉下的父親吳老太爺避戰亂來到上海,撲朔迷離的都市景觀使這個足不出戶的老朽--吳老太爺深受刺激而猝死。吳府辦喪事,上海灘有頭有臉的人都來弔唁。他們聚集在客廳,打聽戰況、談生意、搞社交。善於投機的買辦資本家趙伯韜找到吳蓀甫和他的姐夫杜竹齋,拉攏他們聯合資金結成公債大戶"多頭",想要在股票交易中賤買貴賣,從中牟取暴利。杜竹齋心下猶疑,趙伯韜遂向他透露了用金錢操縱戰局的計劃。 吳、杜決定跟着趙伯韜干一次。這次合作,小有波瀾而最終告捷。
因為金融公債上混亂、投機的情形妨礙了工業的發展,實業界同仁孫吉人、王和甫推舉吳蓀甫聯合各方面有實力的人,辦一個銀行,做自己的金融流通機關,並且希望將來能用大部分的資本來經營交通、礦山等幾項企業。很快地,益中信託公司就成立起來了。
這時,吳蓀甫的家鄉雙橋鎮發生變故,農民起來反抗,使他在鄉下的一些產業蒙受損失。工廠里的工潮此起彼伏,也使他坐立不安。為對付工人罷工,吳蓀甫起用了一個有膽量、有心計的青年職員屠維岳。他先是暗中收買領頭的女工姚金鳳,瓦解了工潮的組織;當事發之後,姚金鳳被工人看作資本家的走狗,而工潮復起的時候,他使吳蓀甫假令開除姚而提升那個把事情捅出去的女工。
交易所的鬥爭也日漸激烈。原先吳蓀甫與趙伯韜的聯合轉為對壘和廝拼的局面。益中信託公司,作為與趙相抗衡的力量,形成以趙伯韜為"多頭"和益中公司為"空頭"之間的角斗。幾個回合較量下來,益中虧損八萬元栽了跟頭而停下來。此時吳蓀甫的資金日益吃緊,他開始盤剝工人的勞動和剋扣工錢。新一輪的罷工到來,受到牽制的屠維岳分化瓦解工人組織的伎倆被識破,吳蓀甫陷入內外交迫的困境。
公債的情勢危急,趙伯韜操縱交易所的管理機構為難賣空方吳蓀甫。幾近絕望的吳蓀甫把僅存的希望放在杜竹齋身上。千鈞一髮之際,杜竹齋倒戈轉向趙伯韜一邊。吳蓀甫徹底破產了。
創作背景
《子夜》的寫作意圖與當時中國社會性質的論戰有關。在這種歷史條件下,在仍作為一種人們啟蒙的文學領域無疑迫切需要一部劃時代的正確分析中國現狀和出路的作品的出現。就作者本人而言,矛盾始終秉承"文學表現人生"的創作主張,這種主題的創作也正與此吻合。基於這種社會現實、政治需求和作者立場等因素的推動有了《子夜》的主題--以吳蓀甫為代表的民族資產階級"企業王國"的最終失敗告訴我們中國並沒有走上資本主義道路,而中國民族資產階級也無法引領中國革命的道路,中國的最終出路要通過無產階級領導的工農群眾的革命來實現。
人物形象
《子夜》還以逼真的筆法描寫了人物的生活細節,並且常常寓深刻的思想於平凡的生活細節描寫之中。這些細節描寫的特點既是實在的,又是具有象徵性的。作者反覆描寫吳老太爺虔誠信奉所謂勸善懲惡的《太上感應篇》的細節,這個細節是實在的,然而又象徵着他的老朽,頑固的地主階級的思想性格。
吳蓀甫
吳蓀甫是長篇小說《子夜》的主人公,是三十年代中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作者用了許多筆墨,把他放到三十年代中國錯綜複雜的階級鬥爭和社會關係中,放在典型環境中塑造了這一個民族資本家的典型。由於中國民族資產階級是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的資產階級,因此,一方面他們受到帝國主義的壓迫和封建主義的束縛,於是同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有矛盾;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在經濟上和政治上具有軟弱性,所以他們又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勇氣。吳蓀甫就是這種既有榨取工人血汗仇視農民運動的一面,又有抵抗帝國主義、買辦階級、發展民族工業願望的一面,具有二重性的複雜人物形象。 [1]
趙伯韜
趙伯韜是一個驕橫奸詐、兇狠殘酷、荒淫腐朽的買辦資本家的典型形象。他憑藉美國金融資本和蔣介石反動政權的力量,操縱了交易市場。他施展種種狡詐、毒辣的手段對民族工業進行排斥、打擊和控制,迫使民族資產階級投降帝國主義,走向買辦化,從而使中國的經濟變為殖民地經濟。富有膽略和財力的民族資本家吳蓀甫在他眼裡,不過是一個談笑都就可以打垮的對手。為了實現金融資本支配民族工業的陰謀,他處處跟吳蓀甫過不去,常常施展小計,使吳蓀甫陷入困境後將其打敗。他在金融界興風作浪,為所欲為,在生活上也極端荒淫腐朽。他自己恬不知恥地說能"扒進各式各樣的女人",不論是聰明無知、年僅十七的馮眉卿,也不論是風騷能幹的年輕寡婦劉玉英,還是輕佻放蕩的交際花徐曼麗,都是他的玩物,都是他空虛的精神生活的寄託。
屠維岳
屠維岳是吳蓀甫在工廠里的得力走狗。他精明能幹,一出場就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吳蓀甫面前他侃侃而談,毫無畏葸的態度。他很慣於使用軟的手段收買工人。他在工人群眾的罷工怒潮面前,用盡花言巧語,妄圖蒙蔽工人群眾,騙取信任。在屠維岳的身上,有着吳蓀甫的影子,可以說屠維岳的形象,無論是他的剛強、機智、膽量這一方面,還是他的陰險、毒辣這一方面,都是對吳蓀甫形象起到一種補充和襯托作用。
作品賞析
《子夜》的舞台設置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初期上海。作家並沒有截取某 條小巷或某個街角,而是從居高俯視的視角,整體展示這座現代都市的方方面面:資本家的豪奢客廳、夜總會的光怪陸離、工廠里錯綜複雜的鬥爭、證券市場上聲嘶力竭的火併,以及詩人、教授們的高談闊論、太太小姐們的傷心愛情,都被組合到《子夜》的情節里。同時,作家又通過一些細節,側面點染了農村的情景和正發生的中原的戰爭,更加擴大了作品的生活容量,從而實現了他所設定的意圖:"大規模地描寫中國社會現象","使一九三零年動盪的中國得以全面的表現。"當然,茅盾的"大規模""全面"描寫,並不是把各個生活片斷隨意拼帖在一起。
作者簡介
茅盾(1896年7月4日~1981年3月27日),原名沈德鴻 ,字雁冰。漢族,浙江桐鄉人。中國現代著名作家、文學評論家、文化活動家以及社會活動家,五四新文化運動先驅者之一,我國革命文藝奠基人之一。1896年7月4日生於浙江桐鄉縣烏鎮。這是個太湖南部的魚米之鄉,是近代以來中國農業最為發達之區,它毗鄰着現代化的上海,又是人文薈萃的地方,這裡成就了茅盾勇於面向世界的開放的文化心態,以及精緻入微的筆風。到了"文化大革命"時期,稍稍平穩便秘密寫作《霜葉紅似二月花》的"續稿"和回憶錄《我走過的道路》。茅盾於1981年3月27日辭世。
參考資料
- ↑ 對茅盾作品《子夜》中的人物分析2018-05-21 來源: 道客巴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