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好的故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好的故事》

來自荔枝的圖片

《hǎo de gù shì 》


作品名稱 :《好的故事》[1] 

作者 :魯迅

作品出處 :《魯迅全集》

文學體裁 :散文詩

創作年代 :1925年1月28日


《好的故事》[2] 是現代文學家魯迅於1925年創作的一首散文詩。此文通過對夢境中「好的故事」的描繪,反映了作者魯迅在希望與失望的矛盾中,啟示人們毀掉「昏沉的夜」,實現充滿「好的故事」的生活的強烈願望,表現了作者魯迅對美好事物的追求與歌贊,對理想的熱烈憧憬。全文景物寫得真實、細緻,且景中有情,景中有意。

基本內容

在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中,有幾十處寫到夢境,大多數夢境都是描寫惡夢,而《好的故事》則於昏沉的背景之中,為我們打開了一種帶着明亮的暖色和淡淡的溫馨的回憶畫卷,表達了魯迅思想深處的那種執著的美好追求。

文章起於昏沉的夜,結於昏沉的夜。而在這起結之中,以漸漸地縮小了的燈火,燃起了一種美好的希望,展開了一幅美好的回憶圖景。

作品原文

好的故事

燈火漸漸地縮小了,在預告石油⑴的已經不多;石油又不是老牌,早熏得燈罩很昏暗。鞭爆的繁響在四近,煙草的煙霧在身邊:是昏沉的夜。 我閉了眼睛,向後一仰,靠在椅背上;捏着《初學記》⑵的手擱在膝髁⑶上。

我在朦朧中,看見一個好的故事。

這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許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⑷,而且萬顆奔星似的飛動着,同時又展開去,以至於無窮。

我仿佛記得坐小船經過山陰道⑸,兩岸邊的烏桕⑹,新禾,野花,雞,狗,叢樹和枯樹,茅屋,塔,伽藍⑺,農夫和村婦,村女,曬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雲,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隨着每一打槳,各各夾帶了閃爍的日光,並水裡的萍藻游魚,一同蕩漾。諸影諸物,無不解散,而且搖動,擴大,互相融和;剛一融和,卻又退縮,復近於原形。邊緣都參差⑻如夏雲頭,鑲着日光,發出水銀色焰。凡是我所經過的河,都是如此。

我所見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

河邊枯柳樹下的幾株瘦削的一丈紅⑼,該是村女種的罷。大紅花和斑紅花,都在水裡面浮動,忽而碎散,拉長了,如縷縷⑽的胭脂水,然而沒有暈⑾。茅屋,狗,塔,村女,雲,……也都浮動着。大紅花一朵朵全被拉長了,這時是潑剌奔迸的紅錦帶⑿。帶織入狗中,狗織入白雲中,白雲織入村女中……在一瞬間,他們又將退縮了。但斑紅花影也已碎散,伸長,就要織進塔,村女,狗,茅屋,雲里去。

我所見的故事清楚起來了,美麗,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無數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

我就要凝視他們……

我正要凝視他們時,驟然一驚,睜開眼,雲錦也已皺蹙,凌亂,仿佛有誰擲一塊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將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我無意識地趕忙捏住幾乎墜地的《初學記》,眼前還剩着幾點虹霓色的碎影。

我真愛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我拋了書,欠身伸手去取筆,——何嘗有一絲碎影,只見昏暗的燈光,我不在小船里了。

但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3] 

詞語注釋

⑴石油:這裡指煤油。

《初學記》:30卷;中國古代的「類書」,唐朝徐堅等撰。取材於群經、諸予、歷代詩賦及唐初諸家作品。

⑶膝髁(kē):膝上骨,大腿骨。

⑷雲錦:錦,有彩色花紋的絲織品。雲錦,雲彩像錦一樣美麗。

⑸山陰道:中國歷史上著名的風景優美的地方,在紹興城的西南。《世說新語》的《言語》第二:「王子敬云:從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若秋冬之際,尤難為懷。」

⑹烏桕(jiù):即烏臼,喬木,高二丈余,夏開黃花,子可制油。

⑺伽(qié)藍:梵語,指寺廟。

⑻參差(cēn cī):意為不整齊。

⑼一丈紅:即蜀葵。高六七尺,夏秋開花產單瓣、復瓣均有,有紅、紫、淡紅、斑紅、黃、藍、白等色,鮮艷奪目,且花期很長,為宿根草本植物,每年初春,早於各種植物最先長出地面。且不用澆水施肥,自生自長,可以說是平民化的觀賞植物。種子落地,隨處發芽生根,不怕乾旱和病蟲害。

⑽縷縷:很細,接連不斷。

⑾暈:日月四周之光氣。或光影四周模糊者都叫暈。

⑿潑剌奔迸的紅錦帶:大紅花映在水中,被水的蕩漾拉長了,在水裡形成了一條紅色的錦繡帶子,隨着水的奔迸波動作潑剌的聲音。

創作背景

創作時間

這首散文詩寫於1925年1月28日,最初發表於1925年2月9日《語絲》周刊笫13期。關於這篇散文詩的寫作時間,作者魯迅在編成《野草》集子的時候,文章的末尾注的是「1925年2月24日」,這個時間,比此篇散文詩在《語絲》雜誌上發表的時間晚了兩個多月,這應是魯迅誤記。查《魯迅日記》,其中明確有關寫作《野草》各篇的記載,只有一次,是在1925年1月28日這一天的項下,記有:「作《野草》一篇。」這一天,正是中國舊曆新年的正月初五,與文章的開頭相吻合。

時代背景

此文寫於1925年,當時的中國極其混亂,帝國主義正在迫害中國,廣大的勞動人民生活較艱苦。在這種艱難的情況下,作者同廣大人民一樣,期望美好的未來儘快來到,故作此文寄以希望。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首先,作者寫舊曆正月初五深夜的情況,引出夢境中「好的故事」。燈火漸小,「石油」把燈罩熏得很昏暗,四周鞭炮繁響,煙霧迷漫,是「昏沉的夜」。「我」一邊看書,一邊矇矓睡去,「看見一個好的故事」。這裡,空氣的窒息、昏沉,令人厭惡,是對當時社會現實的影射。

其次,集中寫夢境中的「好的故事」。先總寫。這故事「很美麗,幽雅,有趣」,有許多「美的人美的事」,錯綜起來「像一天雲錦」,飛動起來像「萬顆奔星」,幻化無窮,充滿生機。這既是「好的故事」的總體形象,又是作者憧憬的理想的象徵。次回憶。寫夢中回憶故鄉紹興山陰道上美的人美的事。澄碧清新的江南水鄉,百花競放的山野風光,勤勞樸實的農夫村婦,時聚時散的河中倒影,水中的萍藻游魚,諸影諸物,搖動,擴大,融和,鑲着日光,發出水銀色焰,瑰麗多姿,令人愛戀。這是對故鄉綺麗風光的真實描寫,非夢中的奇想虛化。再具象。寫夢中所見的「現在」和「好的故事」。一寫「現在」的所見與「回憶」內容相似:「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統在上面交錯,織成一篇,永是生動,永是展開。」動靜結合,交相輝映,構成一篇「好的故事」。「我看不見這一篇的結束」,說明美好的事物終將代替醜惡的現實,光明一定驅散黑暗。二寫夢中「好的故事」。生命力極強的一丈紅,大紅花和斑紅花在水中浮動,倒影「忽散」、「拉長」,清澈碧綠的河水成了「縷縷的胭脂水」,斑斕美麗。茅屋,狗,塔,村女,雲……,交相浮動,交織成「潑剌奔迸的紅錦帶」。帶入狗中,狗入雲中,雲入村女中,天上人間,「美的人美的事」融為一體,「美麗,幽雅,有趣」「我一一看見,一一知道」,強調這種美的境界是存在的,表現了作者魯迅在「昏沉的夜」里對美的理想的強烈追求。

最後,寫「好的故事」的破滅。「我正要凝視他們」時,仿佛有誰擲一塊大石下河水中,驟然一驚,「好的故事」被撕成碎片。我從夢中醒來,眼前只剩下「幾點虹霓色的碎影」。儘管如此,我「真愛」這「好的故事」,「趁碎影還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但當我「拋了書」,取筆準備記下時,「碎影」沒有了,只有「昏暗的燈光」,我在現實的「昏沉的夜」中,不過,「我總記得見過這一篇好的故事」,充分反映了作者對美好事物的執著眷戀,決計要同「昏沉的夜」進行不懈的抗爭。

寫作特點

這篇散文以夢幻的形式,描寫了一個沒有「故事」的「好的故事」,寄寓了作者深邃的思想和執著的追求,全文以情繪景,情景交融,詩中有畫,畫中有詩。作者把自然景物寫得優美、壯觀,創造了飽含作者美的情感和美的理想的詩的意境。

名家點評

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孫玉石:「《好的故事》這篇散文詩,文字不長,在很短的篇幅中,卻表現了魯迅對於人生的現實的與哲學的深沉思考。而且,文字的精美,聯想的新穎,構思的獨特,都是《野草》中此前的作品中所少見的。」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1898年改名為周樹人,筆名魯迅,字豫山、豫亭,後改名為豫才。浙江紹興人,與二弟周作人,三弟周建人,合稱為「周氏三兄弟」。作品包括雜文、短篇小說、論文、散文、翻譯作品,對五四運動後的中國文化產生了深刻的影響。20世紀中國的主要作家,是中國現代小說、白話小說和近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毛澤東主席評價他是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評論家,是中國文化革命的主將、中華的精神。也被人民稱為「民族魂」。

他的著作收入《魯迅全集》及《魯迅書信集》,並重印魯迅編校的古籍多種。1981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了《魯迅全集》(共十八卷)。從1918年5月發表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時,始以「魯迅」為筆名。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說、雜文為主,代表作有:小說集《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舊事重提》),散文詩集《野草》,雜文集《墳》《熱風》《華蓋集》《華蓋集續編》《南腔北調集》《三閒集》《二心集》《而已集》《且介亭雜文》等。

魯迅的小說、散文、詩歌、雜文共數十篇(首)被選入中、小學語文課本等,已成為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小說《祝福》、《阿Q正傳》、《藥》等先後被改編成電影。北京、上海、廣州、廈門等地先後建立了魯迅博物館、紀念館等,同時他的作品被譯成英、日、俄、西、法、德等50多種文字,在世界各地擁有廣大的讀者。

相關視頻

魯迅《好的故事》——路平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