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愁十二首》唐朝·杜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1] 《復愁十二首》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組詩作品。這組詩當作於唐代宗大曆二年(七六七)秋天。杜甫幾乎是無時不愁。復愁,是一愁未已,一愁復至。
作品名稱 復愁十二首
作品別名 復愁
作 者 杜甫
創作年代 唐代
作品出處 《全唐詩》
文學體裁 五言絕句
作品原文
復愁十二首
人煙生處僻,虎跡過新蹄。野鶻翻窺草,村船逆上溪。
釣艇收緡盡,昏鴉接翅歸。月生初學扇,雲細不成衣。
萬國尚防寇,故園今若何。昔歸相識少,早已戰場多。
身覺省郎在,家須農事歸。年深荒草徑,老恐失柴扉。
金絲鏤箭鏃,皂尾制旗竿。一自風塵起,猶嗟行路難。
胡虜何曾盛,干戈不肯休。閭閻聽小子,談話覓封侯。
貞觀銅牙弩,開元錦獸張。花門小前好,此物棄沙場。
今日翔麟馬,先宜駕鼓車。無勞問河北,諸將覺榮華。
任轉江淮粟,休添苑囿兵。由來貔虎士,不滿鳳凰城。
江上亦秋色,火雲終不移。巫山猶錦樹,南國且黃鸝。
每恨陶彭澤,無錢對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覺酒須賒。
病減詩仍拙,吟多意有餘。莫看江總老,猶被賞時魚。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嘗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其先代由原籍襄陽(今屬湖北)遷居鞏縣(今河南鞏義)。杜審言之孫。開元(唐玄宗年號,713~741)後期,舉進士不第。漫遊各地。天寶三載(744年),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後寓居長安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生活狀況有較深的認識。及安祿山軍臨長安,曾被困城中半年,後逃至鳳翔,竭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後,隨肅宗還京,不久出為華州司功參軍。旋棄官居秦州,未幾,又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舉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詩經》以來注重反映社會現實的優良文學傳統,成為古代詩歌藝術的又一高峰,對後世影響巨大。杜甫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