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周室之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節自 《周本紀》)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①,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②。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

原文

   (節自 《周本紀》)

周后稷,名棄。其母有邰氏女①,曰姜原。姜原為帝嚳元妃②。姜原出野,見巨人跡,心忻然說,欲踐之,踐之而身動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為不祥,棄之隘巷,馬牛過者,皆辟不踐。徙置之林中,適會山林多人,遷之,而棄渠中冰上,飛鳥以其翼覆薦之。姜原以為神,遂收養長之。初欲棄之,因名曰棄。

棄為兒時,屹如巨人之志。其遊戲,好種樹麻菽,麻菽美。及為成人,遂好耕農。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穡焉③。民皆法則之。帝堯聞之,舉棄為農師。天下得其利,有功。帝舜曰: 「棄,黎民始飢,爾后稷播時百穀。」 封棄於邰,號曰后稷,別姓姬氏。

后稷之興,在陶唐、虞、夏之際,皆有令德。后稷卒,子不窋立④。不窋末年,夏後氏政衰,去稷不務⑤。不窋以失其官而犇戎、狄之間⑥。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劉立。公劉雖在戎、狄之間,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⑦。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民賴其慶。百姓懷之,多徙而保歸焉。周道之興自此始。

譯文

周后稷名叫棄。他的母親是有邰國的女兒,姓姜名原。姜原本是帝嚳的妻子,一天,她到野外去遊玩,看見地上有個很大的人腳印,心裡覺得十分快活,就用腳去踏。踏了之後,不知怎麼腹中一動,好像受了孕一般。過了一年,居然生下一個兒子。姜原以為這是不祥之兆,便把兒子拋棄在一條狹巷裡。哪知馬牛走過這條巷,都避開他而不往他身上踏。於是,姜原把他移放到山林里,適逢山林里有許多人伐樹,又遷移地方,而把他丟在河裡的冰上。然而,那些飛鳥又用翅膀來遮蓋他。姜原見了,認為是神明投胎,就收回去撫養他。因為當初打算拋棄了他,便取名叫棄。

棄在兒時,便有成人的志氣。他喜歡種麻種豆的遊戲,麻豆都種得很好當他成人之時,就喜歡耕田種植。他先看土地適宜不適宜,適宜種植的,就種起谷來。於是,百姓都照他的法子種植。帝堯知道後,便叫棄做農師這個官。因此,天下百姓都得到他帶來的利益,棄有功勞。後來,帝舜對他說: 「棄,從前百姓都餓着肚皮,後來幸虧你種起百穀來,百姓就有吃的了。」 於是,便把邰這地方封給棄,名號叫后稷,另外取姓姬氏。

后稷的興盛是從陶唐、虞到夏的時候,整個時期他都有好名聲。后稷 (棄)死後,他的兒子不窋繼立。不窋晚年,夏朝的政治衰落,不窋被免去稷的官銜,不再務農了。不窋因丟掉官職,只得逃奔到戎狄去。不窋死,兒子鞠又繼立:鞠死了,兒子公劉又繼立。公劉雖然住在戎、狄之地,但仍舊繼承后稷的事業,務耕地種植,實行因地制宜; 又從漆沮二河坐船,渡過渭水,到南山砍伐木材為用。從此,行走的人有了資財,長住的人有了積蓄,百姓得以安樂富裕,自然對公劉感激不盡。旁處的百姓愛戴他,多搬家來投靠。周道的振興,就從那時開始。

鑑賞

本文節自 《周本紀》,追溯了周朝先祖繁衍遷延,教民稼穡而興盛的情況。首先,以神話傳說交代了周代始祖后稷的誕生。其母姜原為炎帝神農氏之後,帝嚳元妃,踏巨人腳跡而孕。後生子而棄之,為馬牛不踐,鳥翼覆薦,奇而收養,故取名棄。其次,介紹棄幼時有巨人志,長大後好耕農,教民稼穡。故在帝堯、帝舜時擔任農師之官,有功,被封於邰,號后稷,別號姬氏。講清了周代姬姓之來源。再次,交代周室的譜系演變: 后稷——不窋——鞠——公劉,並說明其在「陶唐 (帝堯)、虞 (帝舜)、夏之際,皆有令德」,特別是公劉時期,「復修后稷之業,務耕種,行地宜」,使「行者有資,居者有蓄積,民賴其慶。」 百姓懷之,紛紛前來投奔。周業從此興旺。

全文敘事簡潔,層次清楚,詳略有致,虛實結合,重在對后稷 (棄) 與公劉的介紹,並突出周室以農耕為立國之本的特點。神話的應用,給文章增添了撲朔迷離之美感,暗示了周室之興的天助與必然。[1]

史記

《史記》是由司馬遷撰寫的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記載了上自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間共3000多年的歷史(哲學、政治、經濟、軍事等)。《史記》最初沒有固定書名,或稱「太史公書」,或稱「太史公傳」,也省稱「太史公」。「史記」本是古代史書通稱,從三國時期開始,「史記」由史書的通稱逐漸成為「太史公書」的專稱。《史記》與後來的《漢書》(班固)、《後漢書》(范曄、司馬彪)、《三國志》(陳壽)合稱「前四史」。劉向等人認為此書「善序事理,辯而不華,質而不俚」。與司馬光的《資治通鑑》並稱「史學雙璧」。[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