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 魏世家齊宣王用孫子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 魏世家齊宣王用孫子計》

原文

齊宣王用孫子計[1],救趙擊魏。魏遂大興師,使龐涓將[2],而令太子申為上將軍。過外黃[3],外黃徐子謂太子曰[4]:「臣有百戰百勝之術。」太子曰:「可得聞乎?」客曰:「固願效之[5]。」曰:「太子自將攻齊[6],大勝並莒[7],則富不過有魏,貴不益為王[8]。若戰不勝齊,則萬世無魏矣[9]。此臣之百戰百勝之術也[10]。」太子曰:「諾,請必從公之言而還矣[11]。」客曰:「太子雖欲還,不得矣。彼勸太子戰攻,欲啜汁者眾[12]。太子雖欲還,恐不得矣。」太子因欲還,其御曰:「將出而還,與北同[13]。」太子果與齊人戰,敗於馬陵[14]。齊虜魏太子申,殺將軍涓,軍遂大破。

三十一年,秦、趙、齊共伐我,秦將商君詐我將軍公子卬而襲奪其軍[15],破之[16]。秦用商君,東地至河[17],而齊、趙數破我[18],安邑近秦,於是徙治大梁[19]。以公子赫為太子。

三十三年,秦孝公卒,商君亡秦歸魏[20],魏怒,不入[21]。

三十五年,與齊宣王會平阿南[22]。

惠王數(敗)[被]於軍旅[23],卑禮厚幣以招賢者[24]。鄒衍、淳于髡、孟軻皆至梁[25]。梁惠王曰:「寡人不佞[26],兵三折於外[27],太子虜,上將死,國以空虛[28],以羞先君宗廟社稷[29],寡人甚丑之[30]。叟不遠千里[31],辱幸至弊邑之廷[32],將何以利吾國[33]?」孟軻曰:「君不可以言利若是[34]。夫君欲利則大夫欲利[35],大夫欲利則庶人慾利[36],上下爭利,國則危矣。為人君,仁義而已矣,何以利為[37]!」

三十六年,復與齊王會甄[38]。是歲,惠王卒[39],子襄王立[40]。

段意

承上段,繼寫魏惠王因黷武而由盛轉衰。主要包括:三十年,攻趙,趙求救於齊,齊擊魏救趙,魏以龐涓為將,任太子申為上將軍,在馬陵遭大敗,太子申被俘,龐涓被殺。從此,魏一蹶不振,由盛轉衰。三十一年,受到秦、趙、齊三面夾攻,公子印受騙被俘,又遭失敗。齊、趙又多次打敗魏國,被迫遷都大梁。三十三年,商鞅奔魏,魏不納。三十五年,與齊宣王會於平阿南。魏惠王招聘賢人,詳記孟子勸魏惠王施行仁政。三十六年,與齊王會於甄邑。從此,魏喪失霸主地位,不得不向齊屈膝。直至魏惠王卒,其子襄王繼位。

注釋

  [1]齊宣王:齊國國君田辟疆,前319—前301年在位。孫子計:指孫臏逐日減灶製造齊軍大量逃亡的假象,引誘魏軍追擊的計策。

  [2]龐涓:魏將。孫臏用計,誘他兼程追擊,在馬陵中伏自殺。

  [3]外黃:宋地名,在今河南民權西北。

  [4]徐子:宋外黃人。

  [5]固:本來。效:呈;進獻。

  [6]自將:親自領兵。

  [7]並:併吞。莒(ju):邑名,在今山東莒縣。

  [8]此句謂,顯貴也不過做魏王。

  [9]此句謂,太子可能戰死,則子孫後代就沒有魏國了。

  [10]百戰百勝之術:指回師,無戰敗之憂,最終能擁有魏國,故稱。

  [11]請:謙敬副詞。

  [12]啜(chuo)汁:原意為啜食殘液。喻邀攻取利。

  [13]北:敗北;敗逃。

  [14]馬陵:地名,在今河北大名東南。軍:魏軍。

  [15]商君:姓公孫,名鞅。衛人,亦稱衛鞅。他助秦孝公變法,因功封於商,號商君,亦稱商鞅。詐:欺騙。其:代指公子卬。

  [16]破之:打敗魏軍。

  [17]河:黃河。

  [18]數(shuo):屢次。

  [19]治:都治;國都所在地。大梁:魏都,在今河南開封。魏從安邑遷都於此。

  [20]亡秦:從秦逃亡。歸:歸附;投奔。

  [21]入:納;收留。

  [22]平阿:齊邑,在今安徽懷遠西南。

  [23]被於軍旅:在戰爭中遭到失敗。被,遭受。

  [24]卑禮:卑下謙恭之禮。厚幣:厚禮。

  [25]鄒衍:齊人,哲學家,陰陽家。淳于髡(kun):齊學者,以博學著稱。原為齊大夫,後至魏。魏惠王擬任為卿相,他辭去。孟軻:孟子名軻。

  [26]不佞(ning):不才。自謙詞。

  [27]此句指,軍隊被齊、秦、楚三國打敗。

  [28]以:因此。

  [29]以羞:因而羞辱了。先君:先代君主。宗廟:帝王諸侯祭祀祖先的處所。代稱國家。社稷:帝王諸侯祭祀的土神和穀神。代稱國家。

  [30]丑:羞恥;慚愧。

  [31]叟:古代對長者的敬稱。

  [32]辱幸:猶言屈尊光臨。弊邑:稱本國的謙詞。弊,通「敝」。

  [33]何以:以何;用什麼。

  [34]若是:像這樣。

  [35]欲:貪求。

  [36]庶人:平民。

  [37]何以利為:怎麼能貪利呢。

  [38]甄:通「鄄」,衛邑,在今山東鄄城北。

  [39]惠王卒:惠王三十五年(前335)後改元,又十六年(前319)才死。子襄王立於前318年。

  [40]襄王:名嗣。前318—前296年在位。[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