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 魏世家魏文侯元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 魏世家魏文侯元年》

原文

魏文侯元年,秦靈公之元年也[2]。與韓武子、趙桓子、周威王同時[3]。   六年,城少梁[4]。十三年,使子擊圍繁、龐[5],出其民[6]。十六年,伐秦,築臨晉、元里[7]。

十七年,伐中山[8],使子擊守之,趙倉唐傅之[9]。子擊逢文侯之師田子方於朝歌[10],引車避[11],下謁[12]。田子方不為禮[13]。子擊因問曰:「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14]?」子方曰:「亦貧賤者驕人耳[15]。夫諸侯而驕人則失其國,大夫而驕人則失其家。 貧賤者,行不合[16],言不用[17],則去之楚、越[18],若脫然[19],奈何其同之哉[20]?」子擊不懌而去[21]。西攻秦,至鄭而還[22],築雒陰、合陽[23]。

二十二年,魏、趙、韓列為諸侯[24]。二十四年,秦伐我[25],至陽狐[26]。

二十五年,子擊生子䓨[27]。

段意

以下記戰國時期之魏史,按所歷九世順序次第寫出。此段始寫第一世魏文侯建立魏國。其中包括:魏文侯六年,築少梁城。十三年,向西派公子擊圍秦邑繁、龐。十六年,伐秦,築臨晉、元里二城。十七年,向北攻滅中山;派公子擊守中山,並詳記其與田子方的問答;又向西擊秦至鄭,築洛陰、合陽二城。至此,魏國成為戰國初期「七雄」中最強盛的諸侯國,聲勢大振,直至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 後秦攻魏至陽狐,公子擊生公子䓨。

注釋

  [1]都:當作「斯」,即魏文侯,名斯,前445—前396年在位。

  [2]按,魏文侯元年在前445年,秦靈公元年在前424年,並不相同。

  [3]韓武子:韓啟章,晉大夫。趙桓子:晉大夫。周威王:應為周威烈王,姬午,前425—前402年在位。

  [4]城:築城。少梁:魏邑,在今陝西韓城南。

  [5]子擊:魏文侯太子名擊,即後之魏武侯,前395—前370年在位。繁、龐:皆秦邑。

  [6]出:遷徙。

  [7]臨晉:地名,在今陝西大荔東南。元里:地名,在今陝西澄城南。

  [8]中山:春秋時白狄別族所建之鮮虞國,戰國時稱中山國。初為魏所滅,復國後遷都靈壽。前296年為趙所滅。

  [9]傅:輔佐。

  [10]朝歌:在今河南淇縣。

  [11]引車避:退車讓路。表示敬意。

  [12]下謁:下車拜見。

  [13]為禮:行禮;還禮。

  [14]以上二句說,富貴的人待人傲慢呢?還是貧賤的人待人傲慢呢?

  [15]亦:原本是。

  [16]行不合:行為不合國君要求。

  [17]言不用:言論不被國君採納。

  [18]去:離開。之:前往。

  [19](xi):鞋。然:一樣。

  [20]奈何其同之哉:怎麼可以(和富貴者)同等看待呢?

  [21]懌(yi):高興。

  [22]鄭:地名,在今陝西華縣東。

  [23]雒(luo)陰:地名,在今陝西大荔南。合陽:地名,在今陝西大荔西。

  [24]以上二句,按此事應在前403年,周威烈王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承認其三分晉國。

  [25]我:指魏國。

  [26]陽狐:地名,在今河北大名東北。

  [27]子䓨(ying):魏武侯太子名䓨,即後之魏惠王,前369——前319年在位。[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