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 魏世家韓亡》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 魏世家韓亡》

原文

韓亡,秦有鄭地[3],與大梁鄰[4],王以為安乎[5]?王欲得故地,今負強秦之親[6],王以為利乎[7]?

段意

此段為勸魏王不可親秦伐韓理由之二。魏無忌提出:韓弱,又內外交困,極易攻滅。韓亡,秦占有故鄭之地(即今韓都新鄭),與魏都大梁相鄰,極不安全。今魏王想收復失地而與秦親,極為不利。

注釋

  [1]一女子:指韓桓惠王之母后。奉:猶輔佐。弱主:指桓惠王年幼,由母后專政。

  [2]此句謂,外與強大的秦、魏軍隊交戰。

  [3]秦有鄭地:秦國擁有鄭國的舊地。韓哀侯二年(前375),韓滅鄭,遷都新鄭,此後亦稱韓為鄭。

  [4]大梁:指魏。

  [5]安:安全。

  [6]以上二句倒置,謂現在大王憑恃與強秦親近而想收回失地。

  [7]利:有利。[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