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 魏世家畢公高與周同姓》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 魏世家畢公高與周同姓》

原文

畢公高與周同姓[1]。武王之伐紂[2],而高封於畢[3],於是為畢姓。其後絕封[4],為庶人[5],或在中國[6],或在夷狄[7]。其苗裔曰畢萬,事晉獻公[8]。

獻公之十六年,趙夙為御[9],畢萬為右[10],以伐霍、耿、魏[11],滅之。以耿封趙夙,以魏封畢萬,為大夫[12]。卜偃曰[13]:「畢萬之後必大矣[14]。萬,滿數也[15];魏[16],大名也。以是始賞[17],天開之矣[18]。天子曰兆民[19],諸侯曰萬民。今命之大[20],以從滿數[21],其必有眾。」初,畢萬卜事晉[22],遇「屯」之「比」[23]。辛廖占之[24],曰:「吉。屯固比入[25],吉孰大焉[26]?其必蕃昌[27]。」

畢萬封十一年,晉獻公卒,四子爭更立[28],晉亂。

而畢萬之世彌大[29],從其國名為魏氏。生武子[30]。魏武子以魏諸子事晉公子重耳[31]。晉獻公之二十一年,武子從重耳出亡[32]。十九年反[33],重耳立為晉文公,而令魏武子襲魏氏之後封[34],列為大夫,治於魏。生悼子。

段意

寫魏之祖先的來歷。下分三層:其一,魏之祖先乃姬高的後代。武王伐紂後,姬高封於畢,始姓畢。春秋時,其後代子孫中有畢萬者,事晉獻公。其二,晉獻公滅魏,畢萬封於魏,任大夫。占卜所得,其後代必定發達昌盛。其三,晉獻公卒,其子爭位。畢萬按封邑而始姓魏。生子魏武子,事晉公子重耳。重耳即位,是為晉文公。魏武子承襲魏氏的後代受封,列為大夫,治於魏,生子悼子。

注釋

  [1]同姓:都姓姬。據《左傳》謂畢、原、豐、郇為周文王之子,與《史記》說法不同。

  [2]武王之伐紂:周武王姬發討伐商代末君紂王。

  [3]畢:古國名,在今陝西西安、咸陽北。

  [4]絕封:斷絕封爵。

  [5]庶人:平民。

  [6]或:有的。中國:指中原地區。

  [7]夷狄:東夷與北狄,是古代對東、北兩方各民族的泛稱。

  [8]晉獻公:前676—前651年在位。

  [9]趙夙(su):晉大夫。御:駕駛車馬。

  [10]右:右衛。古代車戰時,主帥居中,御者居左,衛者居右。

  [11]霍、耿:古國名。霍在今山西霍縣西南,耿在今山西河津南。

  [12]為大夫:都任命為大夫。

  [13]卜偃:晉掌卜大夫郭偃。

  [14]大:昌盛。

  [15]滿數:盈滿之數。

  [16]魏:通「巍」,高大。故云魏為大名。

  [17]以是始賞:拿這個開始封賞。

  [18]天開之矣:是天意要替他開拓基業了。

  [19]曰兆民:指統治百萬人民。

  [20]今命之大:現在命名有「大」意。

  [21]以從滿數:以就盈滿之數。

  [22]卜事晉:占卜到晉國做官的吉凶。

  [23]遇「屯(zhun)」之「比」:得到屯卦變為比卦。屯,六十四卦之一,震下坎上。比,六十四卦之一,坤下坎上。

  [24]辛廖:周大夫。

  [25]屯固比入:屯卦卦象有堅固之義,(則寵祿不變);比卦卦象有進入之義,(則君臣情意相結)。

  [26]吉孰大焉:吉利哪有比這更大的?

  [27]蕃昌:繁衍昌盛。

  [28]四子:指奚齊、卓子、夷吾(後為晉惠公)、重耳(後為晉文公)。爭更立:相爭更迭即位。

  [29]世:子孫。

  [30]武子:魏犨(chou),諡武子。

  [31]諸子:諸兒。

  [32]亡:逃。

  [33]反:通「返」。此句按事在二十二年。

  [34]襲魏氏之後封:繼承魏家的後代受封。[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