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 魏世家昭王元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 魏世家昭王元年》

原文

二年,與秦戰,我不利。三年,佐韓攻秦,秦將白起敗我軍伊闕二十四萬[3]。六年,予秦河東地方四百里[4]。芒卯以詐重[5]。七年,秦拔我城大小六十一。八年,秦昭王為西帝[6],齊湣王為東帝。月餘,皆復稱王歸帝[7]。九年,秦拔我新垣、曲陽之城[8]。

十年,齊滅宋,宋王死我溫[9]。十二年,與秦、趙、韓、燕共伐齊,敗之濟西[10],湣王出亡[11]。燕獨入臨菑[12]。與秦王會西周[13]。十三年,秦拔我安城[14]。兵到大梁[15],去。十八年,秦拔郢 [16],楚王徙陳[17]。

十九年,昭王卒,子安釐王立。

段意

寫第六世魏昭王遫繼位後,秦取「遠交近攻」策略,魏在秦的攻擊下不斷衰弱。其中包括:魏昭王元年,秦克魏襄城。二年,與秦戰失利。三年,與韓聯合抗秦,敗於伊闕,死傷慘重。六年,被迫割河東地予秦求和。七年,秦克魏城六十一座。九年,秦克魏新垣、曲陽二城。十二年,與秦會於西周。十三年,秦克魏安城,兵臨大梁城下。直至魏昭王卒,其子安釐王繼位。

注釋

  [1]昭王:名遫(sù)。前295—前277年在位。

  [2]襄城:魏邑,在今河南襄城。

  [3]白起:秦名將,屢建戰功,後為相國范睢所忌,被迫自殺。伊闕:山名,在今河南洛陽南。二十四萬:指殲滅韓、魏兩軍共數。

  [4]河東:地區名,即今山西運城地區。方:方圓;縱橫。指面積。

  [5]芒卯:魏大臣。以詐重:因智詐而被魏重用。

  [6]秦昭王:即秦昭襄王。前288年,秦昭王與齊湣王爭為帝,秦稱西帝,齊稱東帝。不久,齊湣王去帝號,秦昭王不得已也去帝號。

  [7]歸帝:去掉帝號。

  [8]新垣:魏邑,在今山西垣曲。曲陽:魏邑,在今河南濟源西南。

  [9]宋王:宋康王子偃。我溫:魏國溫邑。溫,在今河南溫縣。

  [10]濟西:濟水之西。

  [11]出亡:逃出國都。

  [12]臨菑:即臨淄,齊都。

  [13]西周:戰國時小國,都河南(今河南洛陽西)。

  [14]安城:魏邑,在今河南原陽西南。

  [15]兵:指秦軍。

  [16]秦拔郢:前278年秦將白起破郢。郢,楚都,在今湖北江陵北。

  [17]楚王:楚頃襄王熊橫,前298—前263年在位。徙陳:遷都於陳。陳,在今河南淮陽。[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