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 魏世家異日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 魏世家異日者》

原文

  異日者[2],秦在河西晉[3],國去梁千里[4],有河山以闌之[5],有周、韓以間之[6]。從林鄉軍以至於今[7],秦七攻魏,五入囿中[8],邊城盡拔,文台墮[9],垂都焚[10],林木伐,麋鹿盡,而國繼以圍[11]。又長驅梁北[12],東至陶、衛之郊[13],北至平監[14]。所亡於秦者,山南山北[15],河外河內,大縣數十,名都數百。秦乃在河西晉[16],去梁千里,而禍若是矣。又況於使秦無韓[17],有鄭地[18],無河山而闌之,無周、韓而間之,去大梁百里,禍必由此矣。

段意

此段為勸魏王不可親秦伐韓理由之四。魏無忌提出:憎韓又不愛安陵氏猶可說也,不以秦為患又不愛護南部地區則是不對的,是一定要由此招來大禍的。因為,過去秦距大梁千里,有河山相阻,有周、韓相隔,自林鄉戰役後,尚且七次攻魏,五入囿中,占邊城,毀文台,燒垂都,砍林木,獵麋鹿,圍國都,又長驅梁北,侵占魏國大片土地,幾百城池。何況而今滅韓之後,擁有鄭國舊地,沒有了過去的阻隔,距大梁僅百里,故大禍將由此而來。

注釋

  [1]此句謂,不以秦為患和不愛南國是不對的。患,憂慮。

  [2]異日:往日;從前。

  [3]秦在河西晉:秦國占有河西晉國舊地。

  [4]國去梁:秦國國境距離大梁。

  [5]河:黃河。闌:阻隔。

  [6]周:指周朝京畿。間:隔開。

  [7]林鄉軍:指秦進攻林鄉的戰役。林鄉,邑名,在今河南新鄭東。魏昭王十三年(前283),秦敗魏於此。

  [8]囿中:澤名,故址在今河南中牟西。魏王田獵之地。

  [9]文台:台名,故址在今山東荷澤西南。墮:通「隳」(hui),毀壞。

  [10]垂都:魏邑名。

  [11]國繼以圍:指魏安釐王二年(前275)秦軍大梁下事。國,國都。

  [12]梁北:大梁北面。

  [13]陶:邑名,在今山東定陶西北。衛:即楚丘,曾為衛都,在今河南滑縣。

  [14]平:當為「乎」,於。監:通「闞」(kan),邑名,在今山東汶上西南。

  [15]山:指華山。

  [16]乃:僅。

  [17]無:通「亡」。滅。

  [18]鄭地:指鄭國舊地。[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