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 魏世家公孫頎自宋入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 魏世家公孫頎自宋入趙》

原文

公孫頎自宋入趙[2],自趙入韓,謂韓懿侯曰[3]:「魏䓨與公中緩爭為太子,君亦聞之乎? 今魏䓨得王錯[4],挾上黨[5],固半國也[6]。因而除之[7],破魏必矣,不可失也。」懿侯說[8],乃與趙成侯合軍並兵以伐魏[9],戰於濁澤[10],魏氏大敗,魏君(為)[圍][11]。趙謂韓曰:「除魏君,立公中緩,割地而退,我且利[12]。」韓曰:「不可。殺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貪。不如兩分之。魏分為兩,不強於宋、衛[13],則我終無魏之患矣。」趙不聽。韓不說,以其少卒夜去[14]。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國不分者,二家謀不和也。 若從一家之謀[15],則魏必分矣。 故曰「君終無適子[16],其國可破也。」

二年,魏敗韓於馬陵[17],敗趙於懷[18]。三年,齊敗我觀[19]。五年,與韓會宅陽[20]。城武堵[21]。為秦所敗。六年,伐取宋儀台[22]。九年,伐敗韓於澮。與秦戰少梁,虜我將公孫痤,取龐[23]。秦獻公卒,子孝公立[24]。

十年,伐取趙皮牢[25]。彗星見[26]。十二年,星晝墜[27],有聲。十四年,與趙會部[28]。十五年,魯、衛、宋、鄭君來朝[29]。十六年,與秦孝公會(社)[杜]平[30]。侵宋黃池[31],宋復取之。

十七年,與秦戰元里,秦取我少梁。圍趙邯鄲。十八年,拔邯鄲。趙請救於齊,齊使田忌、孫臏救趙[32],敗魏桂陵[33]。

十九年,諸侯圍我襄陵。築長城,塞固陽[34]。

二十年,歸趙邯鄲[35],與盟漳水上。二十一年,與秦會彤[36]。趙成侯卒。二十八年,齊威王卒。中山君相魏。

段意

以下寫第三世魏惠王䓨使魏國霸業得到鞏固以及後期因黷武而使局勢由盛轉衰。此段寫魏惠王鞏固霸業,使魏發展到鼎盛時期。主要包括:魏惠王繼位前夕,與公中緩爭位,韓、趙乘機聯兵攻魏,大敗魏軍於濁澤,魏惠王被圍,最後由於韓、趙意見分歧,聯軍失敗。魏惠王二年,在馬陵打敗韓軍,又在懷邑打敗趙軍。六年,攻取宋國的儀台。九年,在澮水打敗韓軍。此時,秦國乘機東進,攻魏少梁,虜魏將公孫痤,占領龐城。十年,攻取趙國的皮牢。十五年,處於中原的魯、衛、宋、鄭的君主朝見魏惠王,魏惠王又成為中原的領袖,霸業得以鞏固。十七年,與秦交戰於元里,失去少梁。十八年,攻克趙都邯鄲,趙求救於齊,齊軍採取「圍魏救趙」法,在桂陵打敗魏軍。從此,形成魏、齊爭雄,但魏國實力仍很雄厚。十九年,在襄陵打敗諸侯聯軍,又築長城以御秦。二十年,與趙定盟。二十一年,與秦會於彤地。

注釋

  [1]公中(zhong)緩:魏武侯子,與惠王爭位,後奔趙。

  [2]公孫頎(qi):魏人。宋:國名。

  [3]韓懿侯:韓國國君,前374—前363年在位。

  [4]得王錯:得到王錯的輔佐。王錯,魏大夫,後奔韓。

  [5]挾:控制。上黨:地區名,在今山西東南部。

  [6]固半國也:也等於半個國家了。

  [7]因而除之:趁機除掉他們。

  [8]說:通「悅」。

  [9]趙成侯:趙國國君,前374—前350年在位。

  [10]濁澤:魏地名,在今山西運城西南。

  [11]圍:被圍。

  [12]我且利:對我們將有利。

  [13]不強於宋、衛:不會比宋國、衛國強。

  [14]以:揮使。少卒:少壯的士兵。

  [15]一家:指韓國。

  [16]君終無適子:國君死了,沒有嫡子嗣位。適,通「嫡」。

  [17]馬陵:地名,在今河北大名東南。

  [18]懷:魏邑,在今河南武陟西南。

  [19]觀:邑名,在今山東范縣西北。

  [20]宅陽:邑名,在今河南滎澤東。

  [21]武堵:地名,在今山東武城西。

  [22]儀台:台名,在今河南虞城西南。

  [23]取龐:占領了魏國的龐城。

  [24]孝公:秦孝公,秦國國君,前361—前338年在位。

  [25]皮牢:地名,在今山西翼城東。

  [26]見:通「現」。

  [27]星:隕星。

  [28]鄗(hao):趙地名,在今河北柏鄉北。

  [29]魯:指魯恭侯。衛:指衛成侯。宋:指宋桓侯。鄭:指鄭釐(xi)侯。

  [30]杜平:邑名,在今陝西澄城東。

  [31]黃池:地名,在今河南封丘西南。

  [32]田忌:齊將。孫臏:兵家,齊軍師。

  [33]桂陵:地名,在今河南長垣西北。

  [34]塞固陽:在固陽築關塞。固陽,魏邑,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固陽北。

  [35]歸:歸還。

  [36]彤:秦地名,在今陝西華縣西南。[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