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 魏世家今韓受兵三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 魏世家今韓受兵三年》

原文

今韓受兵三年[3],秦橈之以講[4],識亡不聽[5],投質於趙[6],請為天下雁行頓刃[7],楚、趙必集兵[8],皆識秦之欲無窮也[9],非盡亡天下之國而臣海內[10],必不休矣。是故臣願以從事王,王速受楚、趙之約[11],(趙)[而]挾韓之質以存韓[12],而求故地[13],韓必效之[14]。此士民不勞而故地得,其功多於與秦共伐韓,而又與強秦鄰之禍也[15]。

段意

此段為勸魏王不可親秦伐韓理由之五。魏無忌提出:過去合縱不成功,是因為楚、魏互相猜疑而韓又不願參加;現在韓受秦挫而願為天下諸侯先以擊秦,而楚、趙皆知秦之貪慾無窮,願合兵以抗秦。因此,願大王採納合縱策略,接受楚、趙兩國的盟約,挾持韓之質子以保全韓國,同時索取失地。這樣做,既不勞苦軍民,又能收回失地,其功效勝過與秦親而共伐韓,又能避免與強秦為鄰而遭禍患。

注釋

  [1]從(zong):合縱。

  [2]此句謂,是因為楚、魏相疑而韓國又不願參加。

  [3]受兵:遭受戰禍。

  [4]橈之以講:指秦以和議來瓦解韓的鬥志。橈,通「撓」,挫敗。

  [5]識亡不聽:言韓知道自己將亡,不與秦媾和。

  [6]投質於趙:韓送人質到趙國。

  [7]此句謂,請求為天下諸侯打先鋒,與秦決戰到兵刃折斷而後已。雁行(hang),猶前行。走在最前面的行列。頓,通「鈍」。

  [8]集:集結。

  [9]欲:貪慾。

  [10]臣海內:使海內臣服。

  [11]以上二句謂,因此我願以合縱之策事奉君王,希望君王從速接受楚、趙的盟約。

  [12]挾韓之質:挾持韓國的人質。

  [13]求故地:討還過去的失地。

  [14]效之:聽從。

  [15]以上二句謂,這樣做的功效勝過與秦一起攻韓,而又避免與強秦相鄰而遭禍患。[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