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 韓世家釐王三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 韓世家釐王三年》

原文

秦敗我二十四萬,虜喜伊闕[2]。五年,秦拔我宛[3]。六年,與秦武遂地二百里[4]。十年,秦敗我師於夏山[5]。十二年,與秦昭王會西周而佐秦攻齊[6]。齊敗,湣王出亡[7]。十四年,與秦會兩周間[8]。二十一年,使暴救魏[9],為秦所敗,走開封[10]。

二十三年,趙、魏攻我華陽[11]。韓告急於秦,秦不救。韓相國謂陳筮曰[12]:「事急,願公雖病,為一宿之行[13]。」陳筮見穰侯[14]。穰侯曰:「事急乎? 故使公來。」陳筮曰:「未急也。」穰侯怒曰:「是可以為公之主使乎[15]? 夫冠蓋相望[16],告敝邑甚急[17],公來言未急,何也?」陳筮曰:「彼韓急則將變而佗從[18],以未急,故復來耳[19]。」穰侯曰:「公無見王[20],請今發兵救韓。」八日而至[21],敗趙、魏於華陽之下。是歲,釐王卒,子桓惠王立[22]。

段意

寫第九世韓釐王時的戰事。主要有:三年,先攻秦而後被秦所敗。五年,秦克韓宛城,六年割武遂於秦。十年,又敗於秦。十二年,助秦敗齊。二十一年,援魏,被秦所敗。末年,趙、魏伐韓,韓求救於秦,陳筮巧言說動穰侯,秦出兵援韓,敗趙、魏於華陽。韓釐王卒,其子桓惠王立。

注釋

  [1]周:《秦本紀》、《六國年表》作「韓」。

  [2]虜喜:俘虜了公孫喜。伊闕:山名,在今河南洛陽南。

  [3]宛:韓邑,在今河南南陽。

  [4]與秦:割讓給秦。

  [5]夏山:不詳。

  [6]秦昭王:嬴稷,前306—前251年在位。西周:小國名,都河南(今河南洛陽西)。

  [7]湣王:齊湣王田地,前300—前285年在位。出亡:出齊都逃亡。

  [8]兩周:東周和西周,兩個小國。

  [9]暴(yuan):韓將。

  [10]走:逃跑。開封:魏邑,在今河南開封南。

  [11]華陽:山名,在今河南鄭州南。

  [12]陳筮(shi):齊人,此時仕韓。

  [13]以上二句:您雖病,希望連夜到秦國去一趟。

  [14]穰(rang)侯:秦宣太后執政,任用其異父弟魏冉為相,封穰侯。

  [15]此句謂,您這樣可以作為您的國君的使者嗎?

  [16]冠蓋相望:戴禮帽的人和車輛很多,前後都能互相望見。冠,古代官吏的禮帽。蓋,車篷。此謂路上韓國使臣來往不絕。

  [17]敝邑:對自己國家的謙稱。

  [18]此句謂,那邊韓國要是危急,就會改變立場依附他國。佗從,追隨他人。佗,通「他」。

  [19]以上二句:正因為還不是那麼緊急,所以再派我來這裡。以上幾句話,暗示韓將因秦不救而將改求楚援以背秦。

  [20]無:不必。

  [21]至:秦援軍至韓。

  [22]桓惠王:前272—前239年在位。[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