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 韓世家秦未為發》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 韓世家秦未為發》

原文

秦未為發[1],使公孫昧入韓。公仲曰:「子以秦為且救韓乎[2]?」對曰[3]:「秦王之言曰『請道南鄭、藍田,出兵於楚以待公』,殆不合矣。」公仲曰:「子以為果乎[4]?」對曰:「秦王必祖張儀之故智[5]。楚威王攻梁也[6],張儀謂秦王曰:『與楚攻魏,魏折而人於楚[7],韓固其與國也[8],是秦孤也。不如出兵以到之,魏楚大戰,秦取西河之外以歸[9]。』今其狀陽言與韓[10],其實陰善楚[11]。公待秦而到[12],必輕與楚戰[13]。楚陰得秦之不用也[14],必易與公相支也[15]。公戰而勝楚,遂與公乘楚,施三川而歸[16]。公戰不勝楚,楚塞三川守之,公不能救也[17]。竊為公患之[18]。司馬庚三反於郢[19],甘茂與昭魚遇於商於,其言收璽,實類有約也[20]。」公仲恐,曰:「然則奈何[21]?」曰:「公必先韓而後秦,先身而後張儀[22]。公不如亟以國合於齊、楚,齊、楚必委國於公[23]。公之所惡者張儀也[24],其實猶不無秦也[25]。」於是楚解雍氏圍[26]。

段意

承上,接着記楚圍雍氏又解雍氏之圍的經過。楚攻雍氏,韓求救於秦。秦派公孫昧入韓。公仲侈問公孫昧秦果真會出兵援韓嗎?公孫昧說:秦王必效張儀之故計(昔楚威王伐魏,張儀向秦獻計,若援楚攻魏,魏敗必導致楚、魏、韓的聯盟,秦反受孤立;不如只出兵聲援魏,讓魏、楚大戰,秦從中漁利),表面助韓,暗中與楚交好,挑動楚、韓大戰,秦從中漁利。並分析形勢,指出這次秦左相甘茂與楚相會見,表面上說要楚停止伐韓,實則另有密約。公仲侈聽後求計,公孫昧提出不如走與齊、楚聯合之路。公仲侈從其計,韓、楚講和,楚兵撤,雍氏之圍解。

注釋

  [1]秦未為發:秦兵尚未派出。

  [2]且:將。

  [3]對曰:以下所言意為,秦王這樣說過「他將派兩路軍隊,一路經南鄭,一路出藍田,出兵於楚,以待韓軍」,恐怕不會與韓軍會合了。南鄭,秦邑,在今陝西漢中。藍田,秦縣,在今陝西藍田西。殆,大概。

  [4]果乎:果真會這樣嗎?

  [5]祖:效法。故智:用過的計謀;老辦法。

  [6]楚威王:熊商,前339—前329年在位。梁:即魏。魏惠王於前362年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故魏亦稱梁。

  [7]此句謂,魏國戰敗就倒向楚國。折,戰敗。

  [8]此句謂,韓國本來是魏國的盟國。

  [9]以上三句:意謂秦不如只是出兵聲援魏國,使魏壯膽而與楚大戰,秦從中漁利取西河之外而歸。到:欺騙;迷惑。西河:魏地,指今陝西東部黃河西岸地區。

  [10]狀:情狀。陽言:假裝說。陽,通「佯」。與韓:支持、幫助韓國。

  [11]陰善:暗中友好。以上二句謂,這次秦也是表面助韓,暗中助楚,挑動楚、韓大戰,秦從中漁利。

  [12]到:到來。

  [13]輕:輕易地。

  [14]陰得:暗中知道。不用:不為所用。指不會為韓出力。

  [15]易:輕易地。相支:相對峙。

  [16]以上三句謂,韓勝楚,秦則以救韓之口實同您一起控制楚國,揚威周室而歸。乘,控制。施,揚威。三川,指東周王朝京畿地區,有河、洛、伊三川。這裡代指周室。

  [17]以上三句謂,韓不勝楚,秦則保有實力守險於三川以待楚,您就無法解救雍氏了。塞,阻塞。

  [18]此句謂,我私下真為您擔憂。患,擔憂。

  [19]此句謂,秦使司馬庚三次去楚密謀。反,通「返」,此指往返。郢,楚都。

  [20]以上三句謂,秦甘茂與楚昭魚相會於商於,他們表面上說是要楚國撤回攻韓雍氏的軍隊,實際上好像訂有密約。昭魚,楚相國。遇,會見。商於(wū),地區名,在今河南淅川西南。一說指商(今陝西商縣東南)與於(今河南西陝)兩邑及其之間的地區,即今丹江中、下游一帶。收璽,收取軍符。類,相似。

  [21]然則奈何:真是這樣,那怎麼辦呢?

  [22]以上二句謂,您一定要先考慮韓國的自身力量而後再去期望秦國的救援,先想定自身的對策而後再去考慮如何對付張儀的詭計。

  [23]以上二句謂,您不如趕快讓韓國與齊、楚聯盟,齊、楚兩國必定尊重和支持您。亟:急;趕快。

  [24]張儀也:此指張儀之詭計。

  [25]猶不無秦:並不是目中無秦。

  [26]此句謂,韓公仲侈採納了公孫昧之計,於是韓、楚講和,楚國撤兵,才解除了韓雍氏城之圍。[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