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 韓世家其後苗裔事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 韓世家其後苗裔事晉》

原文

其後苗裔事晉,得封於韓原[2],曰韓武子[3]。武子後三世有韓厥[4],從封姓為韓氏[5]。

韓厥,晉景公之三年[6],晉司寇屠岸賈將作亂[7],誅靈公之賊趙盾[8]。趙盾已死矣,欲誅其子趙朔。韓厥止賈,賈不聽。厥告趙朔,令亡[9]。朔曰:「子必能不絕趙祀[10],死不恨矣。」韓厥許之。及賈誅趙氏[11],厥稱疾不出[12]。程嬰、公孫杵臼之藏趙孤趙武也[13],厥知之。

景公十一年,厥與郤克將兵八百乘伐齊[14],敗齊頃公於鞍[15],獲逢丑父[16]。於是晉作六卿[17],而韓厥在一卿之位[18],號為獻子。

晉景公十七年,病,卜大業之不遂者為祟[19]。韓厥稱趙成季之功[20],今後無祀[21],以感景公[22]。景公問曰:「尚有世乎[23]?」厥於是言趙武,而復與故趙氏田邑,續趙氏祀[24]。

晉悼公之(十)[七]年[25],韓獻子老[26]。獻子卒,子宣子代[27]。宣子徙居州[28]。

段意

寫韓之祖先韓厥的主要事跡。韓之始祖本與周朝同姓姬,後因事晉而封於韓原,至韓武子後三世韓厥時始改姓韓。韓厥於晉景公三年遇屠岸賈作亂,曾與程嬰、公孫杵臼一起保存了趙氏孤兒。又於晉景公十一年,因伐齊有功,位居晉六卿之一,號稱韓獻子。他於晉景公十七年,借晉景公生病占卜製造輿論,感動晉公而讓趙氏孤兒趙武延續了趙家香火。後於晉悼公七年而卒,其子韓宣子接替了他的職位。

注釋

  [1]與周同姓:韓之始祖說法不一。《左傳·僖公二十四年》謂「邘、晉、應、韓,武之穆也」,即韓祖為周武王之子。與《史記》之說不同。

  [2]韓原:晉地名,在今陝西韓城南。

  [3]韓武子:即韓萬。

  [4]後三世:即第四代孫。《索隱》引《世本》雲:「萬生賕伯,賕伯生定伯簡,簡生輿,輿生獻子厥。」韓厥:即韓獻子。晉大夫,曾任司馬。

  [5]此句謂,依照封邑改姓韓。

  [6]晉景公:姬據,前599—前581年在位。

  [7]司寇:官名。屠岸賈(gu):姓屠岸,名賈。將作亂:晉靈公驕橫,執政大臣趙盾屢諫不聽。後靈公欲殺趙盾,趙盾逃。趙盾堂弟趙穿殺了靈公。景公時,屠岸賈追究殺靈公事以牽連趙盾,認為趙盾是主謀,是賊臣(此時趙盾已死),意欲殺作為晉將的趙朔(趙盾之子)。詳《趙世家》。

  [8]靈公:晉靈公姬夷皋,前620—前607年在位。

  [9]令亡:叫他逃走。

  [10]此句謂,你一定能不讓趙氏斷絕香火。祀,祭祀。

  [11]誅趙氏:殺了趙氏全家,盡滅其族。

  [12]稱疾:假託有病。

  [13]程嬰:晉人,趙朔之友。公孫杵臼(jiu):姓公孫,名杵臼。晉人,趙朔的門客。趙武:趙朔之子。趙氏被誅時,趙朔妻莊姬(晉成公姊)已有遺腹,走匿公宮,生趙武,是為趙氏孤兒。屠岸賈搜孤,在韓厥的保護下,由程嬰和杵臼合謀匿孤。先是杵臼取他人子藏山中,程嬰告密,屠岸賈殺了杵臼及偽孤。程嬰匿趙氏真孤。十五年後,趙武長大,韓厥與晉景公謀殺屠岸賈,恢復了趙氏的封爵。其後,程嬰自殺以報杵臼。詳《趙世家》。

  [14]郤(xi)克:即郤獻子,晉之執政大臣。乘(sheng):一車四馬為一乘。

  [15]齊頃公:名無野,前598—前582年在位。鞍:齊地名,在今山東濟南西北。

  [16]逢(pang)丑父:齊大夫。

  [17]作六卿:設立六卿的職位。

  [18]一卿之位:指六卿之一位。

  [19]卜:占卜。大業:堯時人,趙的祖先。依《趙世家》此句作「大業之後不遂者為祟」。故此句謂,占卜的結果說是大業的後代有不遂心的人的鬼魂在作祟。

  [20]稱:讚頌。趙成季:即趙衰,晉大臣。他隨晉文公流亡在外十九年,後佐文公稱霸有大功,其子孫受戮,故作祟。按,此乃韓厥為恢復趙宗而造的輿論,以便誅屠岸賈。

  [21]今後無祀:現在他的後人卻沒能繼承香火。

  [22]感:感動;感悟。

  [23]世:後代。

  [24]以上二句謂,於是晉景公便又把過去趙氏的封地田邑還給趙武,讓他延續趙家的香火。

  [25]晉悼公:姬周,前572—前558年在位。

  [26]老:告老;退休。

  [27]宣子:即韓起。代:接替父職。

  [28]徙居:搬家。州:晉邑,在今河南沁陽東南。[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