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 韓世家二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 韓世家二年》

原文

二年,鄭敗我負黍[2]。

六年,與趙、魏俱得列為諸侯[3]。

九年,鄭圍我陽翟[4]。景侯卒,子列侯取立[5]。

列侯三年,聶政殺韓相俠累[6]。九年,秦伐我宜陽[7],取六邑。十三年,列侯卒,子文侯立[8]。是歲魏文侯卒[9]。

文侯二年,伐鄭,取陽城[10]。伐宋,到彭城[11],執宋君[12]。七年,伐齊,至桑丘[13]。鄭反晉[14]。九年,伐齊,至靈丘[15]。十年,文侯卒,子哀侯立[16]。

哀侯元年,與趙、魏分晉國。二年,滅鄭,因徙都鄭[17]。

六年,韓嚴弒其君哀侯[18],而子懿侯立[19]。

懿侯二年,魏敗我馬陵[20]。五年,與魏惠王會宅陽[21]。九年,魏敗我澮[22]。十二年,懿侯卒,子昭侯立[23]。

昭侯元年,秦敗我西山[24]。二年,宋取我黃池[25]。魏取朱[26]。六年,伐東周[27],取陵觀、邢丘[28]。八年,申不害相韓[29],修術行道[30],國內以治,諸侯不來侵伐。十年,韓姬弒其君悼公[31]。十一年,昭侯如秦[32]。二十二年,申不害死。二十四年,秦來拔我宜陽。

二十五年,旱,作高門[33]。屈宜臼曰[34]:「昭侯不出此門[35]。何也?不時[36]。吾所謂時者,非時日也,人固有利不利時[37]。昭侯嘗利矣[38],不作高門。往年秦拔宜陽[39],今年旱,昭侯不以此時恤民之急[40],而顧益奢[41],此謂『時絀舉贏』[42]。」二十六年,高門成,昭侯卒,果不出此門。子宣惠王立[43]。

段意

以下記戰國時期之韓史,按所歷十一世順序第次寫出。此段先寫韓景侯以下六世簡歷。第一世韓景侯為開國之君,於六年被周威烈王承認為諸侯。第二世韓列侯,於九年被秦奪去六個城邑。第三世韓文侯,於二年伐鄭攻宋,七年、九年伐齊,擴張勢力。第四世韓哀侯,於元年與趙、魏三分晉地,擴大領土;二年滅鄭遷都。第五世韓懿侯,於二年、九年接連被魏挫敗。第六世韓昭侯,於元年,二年分別被秦、宋、魏所敗,失去黃池、朱地;六年攻東周,取二城;八年任申不害為相,國內清平,諸侯不敢來侵;二十二年申不害死;二十四年被秦奪去宜陽;二十五年發生旱災,修築高門,屈宜臼提出「時絀舉贏」的批評;次年,高門成,昭侯卒,應驗了屈宜臼之言。

注釋

  [1]雍丘:宋邑,在今河南杞縣。

  [2]負黍:地名,在今河南登封西南。

  [3]三家為侯在前403年,當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4]我:指韓國。陽翟(zhai):都邑名,在今河南禹縣。

  [5]列侯取:列侯韓取,前399—前387年在位。

  [6]聶政:韓人。韓列侯時嚴遂和相國俠累爭權結怨,求他代為報仇,他刺殺俠累後自殺。俠累:韓傀,列侯之叔,任相國。

  [7]宜陽:韓邑,在今河南宜陽西。

  [8]文侯:韓文侯,前386—前377年在位。

  [9]魏文侯:魏斯,魏國的建立者。

  [10]陽城:鄭邑,在今河南登封東南告成鎮。

  [11]彭城:宋邑,在今江蘇徐州。

  [12]執:俘獲。

  [13]桑丘:齊邑,在今河北保定北。《史記會注考證》認為此桑丘在今山東兗州西。

  [14]反晉:反叛晉國。

  [15]靈丘:齊邑,在今山東高唐南。

  [16]哀侯:韓哀侯,前376—前375年在位。

  [17]徙都鄭:韓武子都宜陽,景侯徙都陽翟,哀侯徙都鄭,即鄭都新鄭,今屬河南。

  [18]韓嚴:號山堅。

  [19]子:指哀侯之子。懿侯:韓若山,前374—前363年在位。

  [20]馬陵:齊地名,在今河北大名東南。一說在今河南范縣西南。

  [21]宅陽:地名,在今河南鄭州北。

  [22]澮(kuai):水名,源出山西翼城東,西入汾河。

  [23]昭侯:韓武,前362—前333年在位。

  [24]西山:今河南宜陽、魯山一帶山地。此為韓之西疆,故稱西山。

  [25]黃池:地名,在今河南封丘西南。

  [26]朱:韓地名,今地不詳,或說在今河南沁陽。

  [27]東周:國名,在今河南鞏縣。

  [28]陵觀、邢丘:地名,在今河南溫縣東。

  [29]申不害:戰國時法家,鄭人。曾任韓昭侯相十五年,他主張法治,強調以「術」加強君主專制。

  [30]修術:研究君主控制和使用群臣的策略和手段。行道: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張。

  [31]韓姬:一作韓玘,韓大夫。悼公:不詳,大約是韓昭侯之太子。

  [32]如:往;到。

  [33]作高門:修築高大城門。

  [34]屈宜臼:楚大夫。

  [35]不出此門:不會從這座門走出。

  [36]不時:不合時。

  [37]利:指時運順利。

  [38]嘗利矣:曾有過順利的時候。指申不害為相時。

  [39]往年:指去年。

  [40]恤民之急:體恤百姓的急難。

  [41]顧:反而。

  [42]時絀(chu)舉贏:當衰蔽之時,而行奢侈之事。絀,不足。舉,行動。贏,多餘。

  [43]宣惠王:韓宣惠王,前332—前312年在位。

  宣惠王五年,張儀相秦

  [1]。八年,魏敗我將韓舉

  [2]。十一年,君號為王

  [3]。與趙會區鼠

  [4]。十四年,秦伐敗我鄢

  [5]。

  十六年,秦敗我修魚

  [6],虜得韓將、申差於濁澤

  [7]。 韓氏急,公仲謂韓王曰

  [8]:「與國非可恃也

  [9]。今秦之欲伐楚久矣,王不如因張儀為和於秦

  [10],賂以一名都[11],具甲[12],與之南伐楚[13],此以一易二之計也[14]。」韓王曰:「善。」乃警公仲之行[15],將西購於秦[16]。楚王聞之大恐,召陳軫告之[17]。陳軫曰:「秦之欲伐楚久矣,今又得韓之名都一而具甲,秦韓並兵而伐楚

  [18],此秦所禱祀而求也

  [19]。今已得之矣,楚國必伐矣

  [20]。王聽臣為之警四境之內

  [21],起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

  [22],多其車,重其幣

  [23],使信王之救己也

  [24]。縱韓不能聽我,韓必德王也[25],必不為雁行以來[26],是秦韓不和也,兵雖至,楚不大病也

  [27]。為能聽我絕和於秦

  [28],秦必大怒,以厚怨韓[29]。韓之南交楚[30],必輕秦;輕秦,其應秦必不敬[31]:是因秦、韓之兵而免楚國之患也

  [32]。」楚王曰:「善。」乃警四境之內,興師言救韓。命戰車滿道路,發信臣,多其車,重其幣。謂韓王曰:「不穀國雖小

  [33],已悉發之矣。願大國遂肆志於秦

  [34],不穀將以楚徇韓

  [35]。」韓王聞之大說[36],乃止公仲之行。公仲曰:「不可。夫以實伐我者秦也[37],以虛名救我者楚也。王恃楚之虛名,而輕絕強秦之敵[38],王必為天下大笑。且楚、韓非兄弟之國也,又非素約而謀伐秦也

  [39]。已有伐形

  [40],因發兵言救韓,此必陳軫之謀也。且王已使人報於秦矣

  [41],今不行,是欺秦也。夫輕欺強秦而信楚之謀臣,恐王必悔之。」韓王不聽,遂絕於秦。秦因大怒,益甲伐韓

  [42],大戰,楚救不至韓。十九年,大破我岸門

  [43]。太子倉質於秦以和。

原文

二十一年,與秦共攻楚,敗楚將屈丐[44],斬首八萬于丹陽[45]。是歲,宣惠王卒,太子倉立,是為襄王[46]。

段意

着重寫第七世韓宣惠王時與秦伐楚一事。下分四層:其一,十四年、十六年,秦連續伐韓。韓急,相國公仲侈向韓王獻策,利用秦久欲伐楚之心,通過秦相張儀與秦講和,賂以一名都,並作好戰爭準備,與秦共伐楚,所謂「以一易二」之計。韓王同意,擬派公仲侈赴秦議和。其二,楚聞之大恐,陳軫分析形勢,認為楚定遭攻擊,於是獻策,主張警戒四境,然後發兵聲稱援韓,力爭取得韓的信任,從而使秦、韓不和;秦怒韓食言,韓必結交於楚。這樣,就可利用秦、韓的矛盾來免除楚國的禍患。楚王同意,依計而行。其三,楚使臣至韓,轉達楚王以死相助之意,韓王輕信,不再讓公仲侈出使秦國。公仲侈分析形勢,指出這必定是陳軫的陰謀,勸韓王切莫上當。韓王不聽,與秦絕交。秦怒而攻韓,楚援不至,韓於宣惠王十九年大敗於岸門。最後韓以太子倉質於秦以和。其四,二十一年,才又與秦聯合伐楚,敗楚將屈丐,斬首八萬于丹陽。至此,結束了與秦伐楚之戰。這一年,宣惠王卒,太子倉立。

翻譯

  [1] 張儀:魏人,縱橫家。相秦:任秦相。

  [2]韓舉:原為趙將,後為韓將。

  [3]君號為王:改君稱號為王。

  [4]區(ou)鼠:邑名,在今河北大名東北。

  [5]鄢:韓邑,在今河南鄢陵西北。

  [6]修魚:韓地名,在今河南原陽西南。前317年,秦敗三晉聯軍於此。

  [7](shou)、申差:韓國二將。濁澤:當作觀澤,在今河南清丰南。

  [8]公仲:公仲侈,韓之相國。

  [9]此句謂,盟國是不可靠的。與國,結盟的國家。此指合從諸國。

  [10]因張儀為和於秦:通過張儀與秦講和。

  [11]賂:賄賂。名都:著名的城市。

  [12]具甲:裝備軍隊。即做好作戰準備。

  [13]之:代指秦。

  [14]以一易二:用一換二。一,指名都。二,指使秦不伐韓而又與強秦聯盟共伐楚。

  [15]乃警公仲之行:於是小心告誡公仲侈的這次赴秦。警,告誡。

  [16]將:打算。購:通「媾」,講和。

  [17]陳軫(zhen):楚人。善遊說,曾在秦、楚兩國做官。

  [18]並兵:合兵。

  [19]此句謂,這是秦國所祈求的事。禱祀,有事求神致祭。

  [20]楚國必伐矣:楚國必遭秦國的攻擊。

  [21]此句謂,大王請聽我的建議,警戒好國境四周。警,戒備。

  [22]信臣:使臣。

  [23]以上二句:多備車,多帶禮物(去見韓王)。幣,禮品。

  [24]此句謂,使韓王相信大王會去援救他們。

  [25]德:感激。

  [26]此句謂,一定不會為秦打先鋒。雁行(hang):前行;走在最前面的行列。

  [27]大病:大患。

  [28]此句謂,如果韓國能聽我們的話,拒絕與秦聯合。

  [29]以厚怨韓:深深地怨恨韓國。

  [30]韓之南交楚:韓欲南面結交楚國。

  [31]應:對待。

  [32]此句謂,這就是利用秦、韓兩軍的矛盾來免除楚國的禍患。

  [33]不榖:不善。榖,善。古代王侯自稱的謙詞。

  [34]此句謂,希望貴國能在攻秦中稱心如意。肆志:縱情;快意。

  [35]以楚徇韓:犧牲楚以助韓。即出死力助韓,與韓共存亡。徇,通「殉」。

  [36]說:通「悅」,高興。

  [37]實伐我:實際出兵侵略我國的。

  [38]此句謂,而輕易和強敵之秦絕交。

  [39]素約:平素預先相約。

  [40]已有伐形:指已有秦、韓合攻楚的跡象。

  [41]報於秦:告知秦說我們要來講和。

  [42]益甲:增兵。

  [43]岸門:地名,在今河南許昌西北。

  [44]屈丐:楚將。楚懷王十七年(前312),率軍與秦戰于丹陽,大敗被俘,楚因失去漢中。

  [45]丹陽:地區名,丹水之陽(北),在今陝西、河南兩省間的丹江以北。

  [46]襄王:韓倉,前311—前296年在位。[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