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龜策列傳之夫摓策定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龜策列傳之夫摓策定數》

原文

周公卜三龜[5],而武王有瘳[6]。紂為暴虐,而元龜不占[7]。晉文將定襄王之位[8],卜得黃帝之兆[9],卒受彤弓之命[10]。獻公貪驪姬之色[11],卜而兆有口象[12],其禍竟流五世[13]。楚靈將背周室[14],卜而龜逆[15],終被乾谿之敗[16]。兆應信誠於內[17],而時人明察見之於外[18],可不謂兩合者哉[19]!君子謂夫輕卜筮[20],無神明者,悖[21];背人道[22],信禎祥者,鬼神不得其正[23]。故《書》建稽疑[24],五謀而卜筮居其二[25],五占從其多[26],明有而不專之道也[27]。

余至江南,觀其行事[28],問其長老,雲龜千歲乃游蓮葉之上[29],蓍百莖共一根。又其所生[30],獸無虎狼[31],草無毒螫[32]。江傍家人常畜龜飲食之[33],以為能導引致氣[34],有益於助衰養老[35],豈不信哉!

段意

寫充任卜筮者的人選、卜筮的靈驗與人們對卜筮之事應取的審慎態度;由此說到作者游江南而聽到壽龜、蓍草所在之地所顯示的靈異與江邊居民養龜補身的習俗。

注釋

[1]摓(feng):通「捧」。策:占卜用的蓍草,又寫作「笑」。數:指天命、命運、吉凶禍福等「氣數」。[2]灼龜:用火灼燒龜甲。觀:觀察;辨認。兆:龜甲經燒灼後形成的裂紋。引申為預兆、朕兆,即事情發生之前的跡象。[3]是以:因此。擇賢:選擇賢者(有德才者)。[4]重事:慎重從事。[5]據《尚書·周書·金滕》載:周武王於伐紂後的第二年患病,周公築壇,祝告其先人太王(古公亶父)、王季(季歷)和文王(昌),請以己身替代武王之死。祝告畢,「乃卜三龜」,皆得吉兆。再翻閱占兆之書,「乃並是吉」。第二天,武王病癒。周公:西周初年政治家。姓姬名旦,亦稱叔旦。周武王之弟。因采邑在周(今陝西岐山縣北),稱為周公。曾佐武王滅商。武王死,成王年幼,由他攝政。出師東征,平定其兄弟管叔等與紂子武庚的叛亂,又大規模地分封諸侯,營建東都洛邑。相傳他制禮作樂,建立典章制度,主張「明德慎罰」。卜三龜:用太王、季歷、文王之龜占卜(據《尚書》孔穎達疏謂分別用三王不同卜法先後各卜一龜)。[6]武王:周武王。有瘳(chou):為之病癒。有,為。瘳,病癒。[7]元龜:大龜。不占:意謂不出吉兆。據《尚書·商書·西伯戡黎》載:西伯昌(周文王)攻克黎國,迫近商的統治中心。紂王大臣祖伊恐懼,奔告紂王說:「天子!天既訖我殷命,格人元龜罔敢知吉。」意思是說上天已經要結束我們殷朝的王命了,哲人、大龜沒有知道殷朝有什麼吉利的(即沒有什麼光明前途)。紂王不聽,並說:「嗚呼!我生不有命在天!」[8]據《左傳》僖公二十五、二十八年載:逃難在外的周襄王向諸侯求救。魯僖公二十五年(周襄王十七年,前635年),晉文公聽納大臣狐偃之諫,發兵救周,圍溫,納襄王於王城,殺王子帶,平周亂。周賜晉河內、陽樊之地,晉遂有南陽,並博得了「尊王」的美名。此後與楚爭霸,取得優勢,於魯僖公二十八年(周襄王二十年,前632年)大會諸侯於踐土(今河南原陽西南),文公被襄王正式冊封為侯伯(諸侯盟主)。其年冬,晉文公再次盟會諸侯於溫(今河南溫縣),盟主地位愈加鞏固。晉文:晉文公(前697—前628年),名重耳,公元前636—628年在位。襄王:周襄王(?—前619年),姓姬名鄭,公元前651—前619年在位。他納狄(北方少數民族之一)女為後,又與繼母惠後有矛盾。十六年(前636年),他廢狄後,狄人得惠後之助攻入王城,立惠後子叔帶為王,他出奔鄭國。後在晉文公幫助下復位。[9]據《左傳》僖公二十五年載:狐偃勸文公納襄王,文公使人占卜,卜得吉兆——「黃帝戰於阪泉之兆」。又使人用蓍草占卜,亦得吉兆。晉文公救周決心遂定。黃帝:傳說中中原各地的共同祖先。姬姓,號軒轅氏、有熊氏。少典之子。相傳炎帝擾亂各部族,他得到各族擁戴,與炎帝俞罔大戰於阪泉(今河北涿鹿東南),打敗炎帝。後又擊敗蚩尤,遂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10]卒:終於。受:承受,接受。彤(tong)弓之命:指周天子給予的「專征伐」權力,亦即命其為侯伯(霸主)。彤弓,朱紅色的弓。古代諸侯有大功時,天子賞賜弓矢,使其有「專征伐」之權。彤弓即其中之一。《書·文侯之命》:「彤弓一,彤矢百。」[11]獻公:晉獻公(?—前651年),名詭諸,春秋時期晉國君,公元前676—前651年在位。他翦除若干同姓宗族,重用有軍功的異姓卿大夫,強化以他為首的公室。又消滅一些小國,打敗驪戎、北狄,開拓疆土,使晉成為北方大國。他因寵愛驪姬,釀成禍患,死後晉國內亂頻起。驪姬(?—前651年):一作麗姬。春秋時驪戎之女,獻公攻克驪戎,將她奪歸,立為夫人,生子奚齊。她受獻公之寵,欲立奚齊為太子,遂譖殺太子申生,並逐重耳等群公子。獻公死,奚齊繼位,大臣里克殺之,她也被殺。[12]口象:即指齒牙為禍之象。據《國語·晉語》和《史記·晉世家》載:獻公五年(前672年),將伐驪戎,使人占卜,見兆端左右裂縫有似口中齒牙之狀,且中有縱畫,卜官史蘇認為此兆是表示「齒牙為禍」,即象徵讒言之為害。[13]驪姬譖殺太子重申後五年,獻公死,大臣荀息遵囑將立驪姬子奚齊為君,大臣里克殺奚齊。荀息乃立奚齊弟(驪姬妹所生子)悼子(一作卓子)為君,里克又殺悼子,荀息死難。秦穆公發兵護送公子夷吾入晉都,齊桓公亦率諸侯如晉,共立夷吾為君,是為惠公。惠公殺里克,誅申生原屬之大夫,又與秦戰並被俘(後放歸)。惠公死,太子圉立,是為懷公。公元前636年,秦穆公發兵送重耳歸國,並使人策動晉國權臣殺死懷公。重耳得立為君(文公),晉國內亂方息。所謂「其禍竟流五世」即指因驪姬之讒而禍及獻公、奚齊、悼子、惠公、懷公五君。[14]楚靈:楚靈王(?—前529年),春秋時楚國君。羋(mi)姓,名圍(或作回)。公元前540—前529年在位。他殺君而代其位,卻發兵聲討齊國殺君之臣慶封,時人皆笑之。曾蹂躪陳、蔡、徐等國。後公子比等舉兵反叛,攻入楚都,他自縊身死。將背周室:將要背叛周朝王室(即背叛周天子)。[15]卜而龜逆:指占卜的結果不吉利。據《左傳》昭公十三年載:當初靈王卜問自己能否身為天子,卜兆不吉,乃投龜大罵天帝說:「區區天下,小小天子之位,你不給我,我必自取之!」[16]終被乾(gan)谿之敗:終於遭受乾谿之敗。被,蒙受,遭受。乾谿,地名,在今安徽亳縣東南。據《史記·楚世家》載,公元前529年,靈王在乾谿耽樂,不想離開。國人苦於他的奴役,公子比等乘機舉兵造反,攻入楚都,殺太子。靈王眾叛親離,幾乎餓死,後被芋尹申無宇之子救回家裡,不久即自縊死。[17]兆應:朕兆和應驗。信誠:真實不欺。[18]見:發現,看出問題。[19]兩合:兩相吻合。這三句意思是說朕兆和應驗真實不欺於內,而當時人也明察其事知其結果於外,能不說這是兩相吻合的嗎![20]君子謂夫:君子認為;君子說。夫,表示將發議論。輕:輕視。[21]悖(bei):謬誤,荒謬。這幾句說君子認為那些輕視卜筮、不信神明的人,是荒謬的。[22]背人道:背棄人事或為人之道。[23]正:不偏;恰當,適當。這兩句說背棄人事或為人之道而一味迷信祥瑞的人,鬼神也不會給予恰當的對待的。[24]《書》:亦稱《尚書》、《書經》。儒家經典之一。中國上古歷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跡著作的匯編。相傳由孔子編選而成。《堯典》、《禹貢》、《洪範》等篇是後人補入的。有今、古文兩種,今通行的《十三經註疏》本《尚書》即今、古文《尚書》之合編。此書保存商周特別是西周初期的重要史料頗多。建稽疑:《尚書·洪範》:「七,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洪範》是記述箕子回答武王問題的篇目,箕子陳述的治國理民的大法凡九條,其中第七條即「稽疑」。稽,考證;疑,疑問。合起來的意思是關於解決疑難的方法。[25]五謀而卜筮居其二:在解決疑難問題時,應該與之商量的對象有五個,而卜、筮占了其中的兩個。謀,謀劃,商量。《尚書·洪範》:「汝則有大疑,謀及乃心,謀及卿士,謀及庶民,謀及卜、筮。」[26]五占從具多:五人分別占卜,應當信從其中多數人的判斷。《洪範》:「三人占,則從二人之言。」此即「從其多」之意。[27]明有而不專之道也:這是明白雖然立有卜筮之官並使其卜筮決疑但卻不可專用專信的道理。此句乃是針對漢武帝專寵丘子明之屬因而造成種種禍害而發的議論,也是作者對卜筮者所持的基本態度。[28]其:那裡,那。代詞。此處指江南地方。行事:做事,辦的事。[29]云:說,說是。龜千歲:烏龜活到千歲,即千年之龜。乃:才,這才。[30]其:指千歲之龜、百莖之草。所生:指它們生活、生長的地方。[31]獸無虎狼:即無虎狼一類猛獸。[32]草無毒螫(shi):草里沒有毒蟲。螫,蜇(zhe);毒害。[33]江傍(pang):江岸,江邊。傍,旁邊,側。畜(xu):畜養。飲食之:飲其血,食其肉。[34]導引:中國古代除病強身的養生之術和中醫治病方法之一,道士則用為「修仙」之術。指通過自我按摩、舒展筋骨、調整呼吸等方法進行健身運動。此處可理解為(通過飲龜血食龜肉能夠)舒筋活血。致氣:得到元氣。[35]助衰:防衰,延緩衰老;幫助衰弱者使之強健。養老:滋養老年者使之延年益壽。[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