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魯仲連鄒陽列傳臣聞明月之珠》

原文

何則?無因而至前也[3]。蟠木根柢[4],輪困離詭[5],而為萬乘器者[6]。何則?以左右先為之容也[7]。故無因至前,雖出隨侯之珠[8],夜光之璧,猶結怨而不見德[9]。故有人先談[10],則以枯木朽株樹功而不忘[11]。今夫天下布衣窮居之士,身在貧賤,雖蒙堯、舜之術[12],挾伊、管之辯[13],懷龍逢、比干之意[14],欲盡忠當世之君,而素無根柢之容[15],雖竭精思,欲開忠信[16],輔人主之治,則人主必有按劍相眄之跡,是使布衣不得為枯木朽株之資也[17]。

是以聖王制世御俗[18],獨化於陶鈞之上[19],而不牽於卑亂之語,不奪於眾多之口[20]。故秦皇帝任中庶子蒙嘉之言[21],以信荊軻之說,而匕首竊發[22];周文王獵涇、渭[23],載呂尚而歸,以王天下[24]。故秦信左右而殺[25],周用烏集而王[26]。何則? 以其能越攣拘之語,馳域外之議,獨觀於昭曠之道也[27]。

今人主沉於諂諛之辭,牽於帷裳之制[28],使不羈之士與牛驥同皁[29],此鮑焦所以忿於世而不留富貴之樂也[30]。

段意

此為上書內容之五。提出「近者易親,遠者易疏」的社會現象的不合理,以消除梁王對重用「布衣窮居之士」的疑慮。先以夜投寶玉反被眄、曲木反為器為喻,說明獻寶者結怨、「有人先談」者樹功的反常現象,誠如是則有才幹的布衣之士將難為枯木朽株之資。有鑑於此,又以秦始皇聽蒙嘉信任荊軻之言險遭不測、周文王載呂尚而歸終成王業為例,進而提出聖王用人治世必須自主權衡,力排世俗之議,如陶工之轉鈞一樣,這樣才能避免牛驥同槽、鮑焦抱木的現象再度發生。

注釋

  [1]此句說,在黑暗中向過路人擲去。

  [2]相眄(mian):怒目斜視投者。

  [3]無因:無緣無故。

  [4]蟠木根柢(di):盤曲的樹根。

  [5]輪囷(qun)離詭:盤繞屈曲得十分奇怪。

  [6]萬乘:喻君主。器:此指玩賞的珍物。

  [7]容:雕飾。

  [8]隨侯之珠:隨,春秋時國名。相傳隨侯救過一條受傷的大蛇,後來大蛇銜來一顆明珠報答他,後世稱隨侯之珠。

  [9]此句說,只能招怨而不討好。

  [10]談:此指推薦、美言。

  [11]樹功而不忘:也能立功而不被廢棄。

  [12]蒙堯、舜之術:持有堯舜治平之術。

  [13]挾:擁有。伊、管:伊尹和管仲。伊尹:商初大臣,名伊,尹是官職。商湯任以國政,助湯攻滅夏桀。辯:指辯才。

  [14]龍逢(peng):關龍逢,夏桀的賢臣,因直諫被殺。意:指忠心。

  [15]此句說,然而平素無人對他們的根柢事先加以引薦。

  [16]欲開忠信:想奉獻出自己的忠誠。

  [17]資:作用。以上二句謂,人主必然會演出「按劍相眄」的事情來,則布衣之賢士便起不了「枯木朽株」的作用,不能效力於人主了。

  [18]制世御俗:治理國家。制,統制。御,駕御。

  [19]鈞:陶工制陶所用的轉輪。全句喻聖王用人治世,要像陶工之轉鈞,獨立自主,運用自如。

  [20]以上二句說,不受卑鄙邪亂的言語所牽制,不為眾多紛雜的口舌所改變。

  [21]蒙嘉:秦始皇寵臣,官中庶子。他受燕丹之禮,為燕說情,遂使秦始皇見荊軻。

  [22]竊發:乘人不知暗自取出。

  [23]周文王:姬昌,商末周族領袖。相傳他在涇水渭河一帶打獵時,遇見在渭河邊釣魚的姜太公呂尚,把他接回來,輔佐武王,建立西周王朝。涇、渭:流經陝西境內的二河名。

  [24]王(wang):建立王業。

  [25]殺:指險被荊軻所殺。

  [26]烏集:烏鳥偶然集合在一起。此喻文王憑偶然遇合的呂尚而王天下。

  [27]以上三句謂,因為文王能超越左右牽制的言詞,擺脫世俗拘束的議論,獨自看到那光明廣遠的大道。攣拘:牽繫;拘束。

  [28]帷裳:車旁的布圍,婦女乘坐的車。此喻近侍姬妾。制:牽制。

  [29]不羈:不受羈絆。驥:千里馬。皁:通「槽」,牲口食槽。此句應理解為,使曠達不羈的賢士不能展露其才,猶之駿馬與笨牛同槽共食一樣。

  [30]留:留戀。[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