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魏公子列傳秦聞公子在趙》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魏公子列傳秦聞公子在趙》

原文

秦聞公子在趙,日夜出兵東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請公子[1]。公子恐其怒之[2],乃誡門下[3]:「有敢為魏王使通者,死。」賓客皆背魏之趙[4],莫敢勸公子歸。毛公、薛公兩人往見公子曰:「公子所以重於趙,名聞諸侯者,徒以有魏也[5]。今秦攻魏,魏急而公子不恤[6],使秦破大梁而夷先王之宗廟[7],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8]?」語未及卒[9],公子立變色,告車趣駕歸救魏[10]。

魏王見公子,相與泣[11],而以上將軍印授公子,公子遂將[12]。魏安釐王三十年[13],公子使使遍告諸侯。諸侯聞公子將,各遣將將兵救魏[14]。公子率五國之兵破秦軍於河外,走蒙驁[15]。遂乘勝逐秦軍至函谷關[16],抑秦兵[17],秦兵不敢出。當是時,公子威振天下,諸侯之客進兵法,公子皆名之[18],故世俗稱《魏公子兵法》。

段意

秦王聞知魏公子長期留居趙國,便出兵攻打魏國。魏王害怕,立即派人到趙國請公子回國。魏公子怕魏王前怒未消不願回去。經毛公、薛公兩位隱士的說服、勸諫,他終於回到趙國,並聯合幾路諸侯的大兵,打退了秦軍,使魏國轉危為安。

注釋

  [1]使使:派遣使者。第一個使,派遣,作動詞用。

  [2]恐其怒之:恐怕魏王還在因為他盜竊兵符、殺了晉鄙的事對他惱怒、生氣。之,指代魏公子。

  [3]誡:警告。

  [4]背魏之趙:背離魏國,去到趙國。

  [5]徒以有魏:只是因為有魏國存在。

  [6]不恤(xu):不憂慮,不耽心。

  [7]夷:破壞,剷平。

  [8]當何面目立天下乎:有什麼臉活在人世上呢?

  [9]語未及卒:話還沒說完。

  [10]告車趣駕:吩咐趕快準備車馬。

  [11]相與泣:相對落淚。

  [12]遂將:即就將軍職。

  [13]魏安釐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

  [14]遣將將兵:派遣將官率領軍隊。第二個將,作動詞用。

  [15]五國之兵:趙、韓、齊、楚、燕五國的救兵。河外:指黃河以南。走蒙驁(ao):趕走了秦國的大將蒙驁。

  [16]函谷關:在今河南省靈寶縣西南。

  [17]抑秦兵:壓制住秦兵使其不敢動。

  [18]公子皆名之:在那些兵法書上,都寫上公子的名字。

  [19]《魏公子兵法》:《漢書·藝文志》兵書略有《魏公子》二十一篇,書已不傳。[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