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韓長孺列傳御史大夫韓安國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韓長孺列傳御史大夫韓安國者》

原文

嘗受《韓子》、雜家說於騶田生所[3]。事梁孝王為中大夫。吳楚反時,孝王使安國及張羽為將,扞吳兵於東界[4]。張羽力戰,安國持重,以故吳不能過梁[5]。吳楚已破,安國、張羽名由此顯。

梁孝王,景帝母弟,竇太后愛之[6],令得自請置相、二千石[7],出入遊戲,僭於天子[8]。天子聞之,心弗善也。太后知帝不善,乃怒梁使者,弗見[9],案責王所為[10]。韓安國為梁使,見大長公主而泣曰[11]:「何梁王為人子之孝,為人臣之忠,而太后曾弗省也[12]? 夫前日吳、楚、齊、趙七國反時,自關以東皆合從西鄉[13],惟梁最親為艱難[14]。梁王念太后、帝在中[15],而諸侯擾亂,一言泣數行下,跪送臣等六人,將兵擊卻吳楚,吳楚以故兵不敢西,而卒破亡,梁王之力也。今太后以小節苛禮責望梁王[16]。 梁王父兄皆帝王,所見者大,故出稱蹕,入言警[17],車旗皆帝所賜也,即欲以侘鄙縣[18],驅馳國中,以夸諸侯,令天下盡知太后、帝愛之也。今梁使來,輒案責之。梁王恐,日夜涕泣思慕,不知所為。何梁王之為子孝,為臣忠,而太后弗恤也[19]?」大長公主具以告太后,太后喜曰:「為言之帝[20]」。言之,帝心乃解,而免冠謝太后曰:「兄弟不能相教,乃為太后遺憂[21]。」悉見梁使[22],厚賜之。其後梁王益親歡。太后、長公主更賜安國可直千餘金[23]。名由此顯,結於漢[24]。

其後安國坐法抵罪[25],蒙獄吏田甲辱安國[26]。安國曰:「死灰獨不復然乎[27]?」田甲曰:「然即溺之[28]。」居無何[29],梁內史缺[30],漢使使者拜安國為梁內史[31],起徒中為二千石[32]。田甲亡走。安國曰:「甲不就官,我滅而宗[33]。」甲因肉袒謝。安國笑曰:「可溺矣! 公等足與治乎[34]?」卒善遇之。

梁內史之缺也,孝王新得齊人公孫詭,說之[35],欲請以為內史。竇太后聞,乃詔王以安國為內史。

公孫詭、羊勝說孝王求為帝太子及益地事[36],恐漢大臣不聽,乃陰使人刺漢用事謀臣[37]。及殺故吳相袁盎,景帝遂聞詭、勝等計畫,乃遣使捕詭、勝,必得[38]。漢使十輩至梁[39],相以下舉國大索[40],月餘不得。內史安國聞詭、勝匿孝王所,安國入見王而泣曰:「主辱臣死[41]。大王無良臣,故事紛紛至此。今詭、勝不得,請辭賜死[42]。」王曰:「何至此?」安國泣數行下,曰:「大王自度於皇帝孰與太上皇之與高皇帝及皇帝之與臨江王親[43]?」孝王曰:「弗如也。」安國曰:「夫太上、臨江親父子之間[44],然而高帝曰『提三尺劍取天下者朕也[45]』,故太上皇終不得制事[46],居於櫟陽[47]。臨江王,適長太子也[48],以一言過,廢王臨江[49];用宮垣事,卒自殺中尉府[50]。何者?治天下終不以私亂公。語曰:『雖有親父,安知其不為虎?雖有親兄,安知其不為狼?』今大王列在諸侯,悅一邪臣浮說,犯上禁,橈明法[51]。天子以太后故,不忍致法於王。太后日夜涕泣,幸大王自改[52],而大王終不覺寤[53]。有如太后宮車即晏駕[54],大王尚誰攀乎?」語未卒,孝王泣數行下,謝安國曰:「吾今出詭、勝。」詭、勝自殺。漢使還報,梁事皆得釋,安國之力也。於是景帝、太后益重安國。

孝王卒,共王即位[55],安國坐法失官,居家。

段意

韓安國仕梁之沉浮。為梁中大夫抗禦吳國叛軍而出名;使於漢廷,調停景帝、太后因梁孝王恃母驕縱引起的不和,名聲益振;為內史,以漢皇權鬥爭的殘酷事實勸導孝王交出謀反的亂臣,深得景帝、太后愛重。其間,安國兩度犯法失官,對污辱自己的獄吏不施報復。

注釋

  [1]梁成安:古梁國成安縣,即今河南陳留。

  [2]睢(sui)陽:今河南商丘南。

  [3]嘗受《韓子》、雜家說一句:曾經在騶縣田生之所學《韓子》及雜家學說。騶縣:今山東鄒縣。

  [4]扞(han):同「捍」,保衛,在此意為抗禦。

  [5]張羽力戰三句:張羽奮力作戰,安國老成持重,因此吳軍不能越過梁國的防線。

  [6]梁孝王三句:梁孝王劉武,是漢景帝劉啟的同母弟,其母竇太后很偏愛他。竇太后:竇猗房,文帝皇后,景帝母親。

  [7]令得自請一句:太后讓梁孝王有自行推舉梁相及二千石官吏之權。

  [8]出入遊戲,僭(jian)於天子:進出及遊樂的排場,越出人臣的地位而等同於天子。僭:超越本分,特指下級冒用上級名義、禮儀或器物。

  [9]弗見:太后怒而不肯接見梁使。

  [10]案責:查究責問。

  [11]大長(zhang)公主:景帝的姐姐,即館陶公主劉嫖。

  [12]何梁王為人子三句:為什麼梁王作為兒子這樣孝順、作為人臣這樣忠心,而太后竟然不察覺呢?曾(zeng):還、竟。省(xing):察覺。

  [13]自關以東皆合從(zong)西鄉(xiang):從函谷關以東的諸侯都聯合起來向西進軍。合從:縱向聯合。西鄉:向西開進。

  [14]惟梁最親為艱難:只有梁最與朝廷同心擔負起討平叛亂的艱難重任。下文對此具體闡述。

  [15]在中:在京師中,又指關中。

  [16]苛禮:苛細小禮。責望:責怪、抱怨。

  [17]出稱蹕(bi),入言警:蹕:清道;警:警戒。梁孝王出入時像帝王一樣,經過的地方嚴加戒備,斷絕行人。

  [18]侘(cha)鄙縣:用來向梁國的人誇耀。侘:誇耀。鄙縣:偏僻的小邑,指梁國。

  [19]弗恤:不加體恤。

  [20]為言之帝:替梁孝王把這些情況說給景帝聽。

  [21]為太后遺憂:讓太后操心,把愁事留給太后。

  [22]悉見梁使;全數接見梁的使者。

  [23]可:大約。

  [24]結於漢:與漢中央朝廷建立了關係。

  [25]坐法抵罪:因過失而違法犯罪。

  [26]蒙獄吏田甲:蒙,梁國地名,在今河南商丘北。田甲:猶今日所謂田家老大,史失其名。

  [27]然:通「燃」。

  [28]溺(niao)之:撒尿澆滅它。

  [29]居無何:過了不久。

  [30]內史:諸侯國主民政之官。

  [31]漢使使者拜:漢派使者任命。

  [32]起徒中為二千石:從徒隸中提拔為二千石的官員。徒:服勞役的犯人。

  [33]甲不就官,我滅而宗:田甲不任官職,我滅你宗族。

  [34]可溺矣二句:可以撒尿了,你這種人值得我懲治、較量嗎?

  [35]說:同「悅」。

  [36]公孫詭、羊勝說孝王句:公孫詭、羊勝勸說、唆使梁孝王請求成為帝位繼承人和增加封地。

  [37]乃陰使人句:就暗中派人刺殺漢廷當權的謀臣。

  [38]必得:一定要捉拿到。

  [39]十輩:十批,許多批。

  [40]大索:大舉搜索。

  [41]主辱臣死:主子受辱,臣子應當為此去死。

  [42]請辭賜死:請責備我,並賜我以死。

  [43]大王自度(duo)於皇帝孰與太上皇之與高皇帝及皇帝之與臨江王親:大王自己忖度您跟皇上的關係,比起太上皇跟高皇帝,及皇上跟臨江王來,誰親近些呢?

  [44]夫太上、臨江親父子之間:太上皇劉太公(與高皇帝劉邦)、臨江王劉榮(與皇上即景帝劉啟)都是親父子之間的關係。

  [45]提三尺劍句:是我提着劍打來的天下。三尺劍:劍長約三尺,故稱。

  [46]制事:主事,掌權。

  [47]櫟(yue)陽:縣名,今陝西臨潼東北,渭水北岸。

  [48]適長太子也:劉榮為景帝的嫡長子故立為太子。適:通「嫡」(di),指封建社會正妻或正妻所生子女。

  [49]以一言過,廢王臨江:因太子之母栗姬一言出錯,太子便被廢,只當了臨江王。(見《集解》:「如淳曰;『景帝嘗屬諸姬,太子母栗姬言不遜,由是廢太子,栗姬憂死。』」)

  [50]用宮垣事,卒自殺中尉府:臨江王因起宮室侵占祖廟圍牆內的餘地而抵罪,恐懼自殺。事詳《外戚世家》和《五宗世家》。

  [51]犯上禁,橈(nao)明法:干犯了君主的禁令,歪曲了嚴明的法律。橈:使彎曲。

  [52]幸:希望。

  [53]寤:同「悟」。

  [54]有如太后宮車即晏駕:如果太后馬上去世。宮車晏駕:君主去世的委婉說法。

  [55]共王即位:梁孝王長子劉買繼位。共:通「恭」。[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