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韓世家其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 韓世家其秋》

原文

其秋,秦使甘茂攻我宜陽[2]。五年,秦拔我宜陽,斬首六萬。秦武王卒。六年,秦復與我武遂[3]。九年,秦復取我武遂。十年,太子嬰朝秦而歸。十一年,秦伐我,取穰[4]。與秦伐楚,敗楚將唐昧。

十二年,太子嬰死。公子咎、公子蟣虱爭為太子。時蟣虱質於楚。蘇代謂韓咎曰[5]:「蟣虱亡在楚[6],楚王欲內之甚[7]。今楚兵十餘萬在方城之外[8],公何不令楚王築萬室之都雍氏之旁[9],韓必起兵以救之,公必將矣[10]。公因以韓、楚之兵奉蟣虱而內之[11],其聽公必矣,必以楚、韓封公也[12]。」韓咎從其計。

段意

以下着重寫第八世韓襄王時爭立太子事。此段先記襄王前期簡歷及太子嬰死後,公子咎與公子蟣虱爭為太子。前期簡歷主要有:五年,秦拔韓宜陽;九年,秦取韓武遂;十一年,秦占韓穰等事。至十二年,太子嬰死,兩公子爭立。當時蟣虱正質於楚。蘇代為韓咎獻策:利用楚欲送蟣虱回國作太子之心,勸咎讓楚伐韓之雍氏,韓必派咎為將救雍氏,這樣咎即可利用韓、楚兩國軍隊之力支持蟣虱回國當太子,從而取得蟣虱的信任而受封。咎從其計。

注釋

  [1]秦武王:嬴盪,前310—前307年在位。臨晉:魏邑,在今陝西大荔東。

  [2]甘茂:楚下蔡(今安徽鳳台)人。初為秦將,後任左相。

  [3]與我:還我。武遂:韓邑,在今山西臨汾西南。

  [4]穰(rang):韓邑,在今河南鄧縣。

  [5]蘇代:戰國時東周洛陽(今河南洛陽東)人。蘇秦弟。縱橫家。

  [6]亡:流亡。

  [7]此句謂,楚王很想送他回國當太子。內,通「納」。

  [8]方城之外:方城以北。方城,山名,在今河南葉縣西南。是楚國北界的大山。

  [9]築萬室之都雍氏之旁:在雍氏旁邊修築萬戶人的都邑。此指圍攻雍氏。雍氏,韓城,在今河南禹縣東北。

  [10]將:擔任將領,統率軍隊。

  [11]此句謂,您就可利用韓、楚兩國軍隊的力量,事奉蟣虱而納他為太子。

  [12]以上二句:他一定聽您的話,定會把楚、韓邊界地區賜封給您。[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