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酈生陸賈列傳高陽賤民酈食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高陽賤民酈食其

原文

   「高陽賤民酈食其,竊聞沛公暴露[3],將兵助楚〔討〕不義,敬勞從者[4],願得望見,口畫天下便事[5]。」使者入通,沛公方洗,問使者曰:「何如人也?」使者對曰:「狀貌類大儒,衣儒衣,冠側注[6]。」沛公曰:「為我謝之[7],言我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使者出謝曰:「沛公敬謝先生,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酈生嗔目案劍叱使者曰[8]:「走!復入言沛公,吾高陽酒徒也,非儒人也。」使者懼而失謁,跪拾謁,還走,復入報曰[9]:「客,天下壯士也,叱臣,臣恐,至失謁。曰『走!復入言,而公高陽酒徒也[10]。』」沛公遽雪足杖矛曰:「延客入[11]!」

酈生入,揖沛公曰:「足下甚苦,暴衣露冠,將兵助楚討不義,足下何不自喜也[12]?臣願以事見,而曰『吾方以天下為事,未暇見儒人也』。夫足下欲興天下之大事而成天下之大功,而以目皮相[13],恐失天下之能士。且吾度足下之智不如吾,勇又不如吾。若欲就天下而不相見[14],竊為足下失之[15]。」沛公謝曰:「鄉者聞先生之容[16],今見先生之意矣。」乃延而坐之,問所以取天下者。酈生曰:「夫足下欲成大功,不如止陳留。陳留者,天下之據沖也[17],兵之會地也,積粟數千萬石[18],城守甚堅。臣素善其令,願為足下說之。不聽臣,臣請為足下殺之[19],而下陳留。足下將陳留之眾,據陳留之城,而食其積粟,招天下之從兵[20];從兵已成,足下橫行天下,莫能有害足下者矣。」沛公曰:「敬聞命矣。」

於是酈生乃夜見陳留令,說之曰:「夫秦為無道而天下畔之,今足下與天下從則可以成大功[21]。今獨為亡秦嬰城而堅守[22],臣竊為足下危之。」陳留令曰:「秦法至重也,不可以妄言,妄言者無類[23],吾不可以應。先生所以教臣者,非臣之意也,願勿復道。」酈生留宿臥,夜半時斬陳留令首,逾城而下報沛公[24]。沛公引兵攻城,縣令首於長竿以示城上人[25],曰:「趣下[26],而令頭已斷矣!今後下者必先斬之!」於是陳留人見令已死,遂相率而下沛公。沛公舍陳留南城門上,因其庫兵[27],食積粟,留,出入三月,從兵以萬數[28],遂入破秦。

段意

酈生事跡異聞(據梁玉繩說)。他往見沛公時以「我乃高陽酒徒」怒斥使者,使沛公馬上請見。勸沛公欲得天下則不可以皮相取人;設謀奪取陳留,並親殺陳留令。沛公占陳留,食儲粟,招兵馬,得以入關破秦。

注釋

  [1]「初,沛公引兵過陳留」至本段末「遂入破秦」:再敘酈生之事,與本傳贊語「酈生披儒衣往說漢王,乃非也」相矛盾,顯系竄入之文。據《史記志疑》卷三十二,梁玉繩曰:「考《御覽》三百六十六引《楚漢春秋》與此正同。則是後人因其小有異同而附之。」

  [2]踵(zhong):腳後跟。踵門:即親自登門。上謁:呈上名帖。謁:類似後世之名片。

  [3]暴(pu)露:櫛風沐雨,在外奔波。

  [4]敬勞從者:我恭敬地有勞各位(沛公的)隨從。

  [5]口畫:談論謀劃。

  [6]冠側注:戴着名為側注帽的儒冠。側注:又叫高山冠。

  [7]謝之:謝絕他。

  [8]嗔目案劍:圓睜怒目,按着寶劍。嗔:同「瞋」(chen)。案:同「按」。

  [9]使者懼而失謁四句:使者嚇得掉了名帖,跪着拾起名帖,回頭跑進去再次報告沛公。

  [10]而公:你老子。

  [11]沛公遽雪足二句:沛公馬上擦了腳,杖着長矛說:「請客人進來!」雪:揩。

  [12]自喜:自愛自重。

  [13]目皮相(xiàng):只看外表。

  [14]就天下:成就得天下的大業。

  [15]竊為足下失之:我替您因損失這樣的人才而惋惜。竊:謙敬的說法,意為我暗地裡、我私下裡。

  [16]鄉者:先前。

  [17]據沖:要衝。

  [18]石(shi,又讀dan):容量、重量單位,漢代一百二十斤為一石。

  [19]臣請為足下殺之:請允許我為您殺了陳留令。

  [20]從(zòng)兵:合縱之兵。全句說招聚天下可以聯合的軍事力量。

  [21]與天下從:跟天下的人聯合反秦。從(zong):合縱,此指投降劉邦。

  [22]嬰城:據城,靠着城防死守。

  [23]無類:無遺類,無一倖免,意為滅族。

  [24]逾城:翻越城牆。

  [25]縣:同「懸」,懸掛。

  [26]趣(cu)下:趕快投降。

  [27]因其庫兵:憑籍陳留府庫所藏兵器。

  [28]以萬數:幾萬,以萬為單位計算。[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