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然袁盎亦以數直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然袁盎亦以數直諫》

原文

仁愛士卒,士卒皆爭為死。遷為齊相。徙為吳相,辭行,種謂盎曰:「吳王驕日久[3],國多奸[4]。今苟欲劾治[5],彼不上書告君,即利劍刺君矣。南方卑濕[6],君能日飲[7],毋苛[8],時說王曰『毋反』而已[9]。如此幸得脫。」盎用種之計,吳王厚遇盎。

段意

寫袁盎以多次直諫,出為隴西都尉、齊相和吳相。相吳時,用袁種計得吳王厚遇,明哲而保身。

注釋

  [1]居中:指在朝為官。

  [2]隴西都尉:隴西郡的都尉。都尉,西漢時一郡之統兵者,其職為維護地方治安,秩比二千石。

  [3]吳王:即劉濞,劉邦兄劉仲子,始封為沛侯,漢高祖十一年封為吳王。

  [4]多奸:多作奸犯科之人。

  [5]劾治:揭發、審判加以懲治。

  [6]卑濕:低洼潮濕。

  [7]君能日飲:你只要能做到天天喝酒就行了。意謂喝酒既能驅散濕氣,又能不過問國事。

  [8]毋苛:《漢書》作「無何」。無何,沒有其他的。意謂在國事上不用管其他事。

  [9]時說句:時時勸吳王說「不要反叛」就行了。[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