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淮南厲王朝》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淮南厲王朝》

原文

袁盎諫曰:「諸侯大驕必生患,可適削地[4]。」上弗用。淮南王益橫。及棘蒲侯柴武太子謀反事覺[5],治[6],連淮南王,淮南王征[7],上因遷之蜀[8],車傳送[9]。袁盎時為中郎將[10],乃諫曰:「陛下素驕淮南王,弗稍禁,以至此,今又暴摧折之[11]。淮南王為人剛,如有遇霧露行道死,陛下竟為以天下之大弗能容[12],有殺弟之名,奈何?」上弗聽,遂行之。

  淮南王至雍病死[13],聞[14],上輟食[15],哭甚哀。盎入,頓首請罪[16]。上曰:「以不用公言至此。」盎曰:「上自寬,此往事,豈可悔哉! 且陛下有高世之行者三[17],此不足以毀名。」上曰:「吾高世行三者何事?」盎曰:「陛下居代時[18],太后嘗病[19],三年,陛下不交睫,不解衣[20],湯藥非陛下口所嘗弗進。夫曾參以布衣猶難之[21],今陛下親以王者修之[22],過曾參孝遠矣。夫諸呂用事,大臣專制,然陛下從代乘六乘傳馳不測之淵[23],雖賁、育之勇不及陛下[24]。陛下至代邸[25],西向讓天子位者再,南面讓天子位者三。夫許由一讓[26],而陛下五以天下讓,過許由四矣。且陛下遷淮南王,欲以苦其志[27],使改過,有司衛不謹[28],故病死。」於是上乃解[29],曰:「將奈何[30]?」盎曰:「淮南王有三子,唯在陛下耳。」於是文帝立其三子皆為王[31]。盎由此名重朝廷。

  【段意】 寫袁盎進諫文帝削藩不被採納,又諫文帝不可把淮南王劉長檻車遷蜀也不被採納。後淮南王劉長遷蜀途中病死,袁盎又以文帝有「高世之行者三」相寬解,使文帝復立劉長三子為王。

  字數:688

  注釋

  [1]淮南厲王朝:淮南厲王自封地進京師朝覲。淮南厲王,即漢高祖劉邦之少子、漢文帝異母弟劉長。劉長於漢高祖十一年立為淮南王,於漢文帝十二年追諡為厲王,故合稱為淮南厲王。其事跡詳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2]辟陽侯:即審食其,因從劉邦有軍功被封為辟陽侯。劉長殺審食其事,在漢文帝三年,事跡詳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

  [3]居處:日常生活。

  [4]可適削地:可適當地削減諸侯國的封地。

  [5]棘蒲侯柴武太子謀反事:棘蒲侯柴武太子指柴奇。柴奇謀反事在漢文帝後元元年(前163年)柴武卒後。柴武,又名陳武,以軍功封棘蒲侯。柴奇為柴武之嗣子。太子,即嗣子,柴奇為柴武的嫡長子當繼其侯位。

  [6]治:治罪。

  [7]征:自封國送至京師。

  [8]遷之蜀:謫遷他到蜀地。按:劉長擬被謫遷的蜀地為嚴道縣(故址即今四川滎經)。

  [9]車:通作「檻車」,有柵欄的囚禁犯人的車。

  [10]中郎將:武官名。西漢時,皇帝的侍衛分置五官、左、右三署,各設中郎將一人統領,位次於將軍。

  [11]暴摧折之:嚴厲地懲罰他。

  [12]陛下句:陛下就鑄成了以天下之大卻容不得一個兄弟的事。

  [13]雍:縣名,故址在今陝西鳳翔南。

  [14]聞:文帝得到劉長途中病死的消息。

  [15]輟食:不進飲食。

  [16]頓首:叩頭。

  [17]高世之行:超出一般世俗的行為。

  [18]居代:漢高祖十一年春,平定代地,立劉恆為代王。直至劉恆即皇帝位,他一直住在其封國代地。

  [19]太后:指薄太后,漢文帝劉恆之生母。

  [20]不交睫,不解衣:不合眼,不脫衣休息,此極言文帝之盡孝道。

  [21]曾參以布衣猶難之:曾參作為平民尚且難以做到這種地步。曾參,孔子弟子,至孝。《孔子家語》:「曾參,南武城人,字子輿,少孔子四十六歲。志在孝道,孔子因之以作《孝經》。齊嘗聘欲以為卿而不就,曰吾父母老,食人之祿,則憂人之事,故吾不忍遠親而為人役。參後母遇之無恩,而供養不衰。及其妻以梨蒸不熟,因出之。」布衣,猶平民。

  [22]修之:修備遵循孝道。

  [23]傳(zhuan)馳不測之淵:通過驛站奔馳到有如不測之淵的京師來。傳,驛站。不測之淵:喻當時京師政治局勢險惡,文帝隨時都有生命危險。

  [24]賁(ben)、育:指孟賁和夏育,二人均為古之勇士。《尸子》有「孟賁水行不避蛟龍,陸行不避兕虎」的記載。夏育,周時衛國的勇士,力大無比,能拔牛尾。

  [25]代邸:建於京師的代王府第。

  [26]許由一讓:許由乃上古隱於箕山之高士,傳說堯以天下相讓,不受而遁耕於箕山之下。

  [27]苦其志:勞苦其心志。

  [28]有司衛不謹:官吏護衛不謹嚴細心。有司,官吏,因古代分職設官,事各有專司,故稱。

  [29]解:寬解。

  [30]將奈何:將如何處置此事呢?

  [31]立其三子皆為王:冊封劉長的三個兒子都為王。按:劉長死於漢文帝六年,至八年方封劉長子安、勃、賜、良為侯,至十六年方立其三子安、勃、賜為王。詳見《史記·淮南衡山列傳》。[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