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晁錯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袁盎晁錯列傳晁錯者》

原文

學申、商刑名於軹張恢先所[2],與洛陽宋孟及劉禮同師。以文學為太常掌故[3]。

錯為人峭直刻深[4]。孝文帝時,天下無治《尚書》者[5],獨聞濟南伏生故秦博士[6],治《尚書》,年九十餘,老不可征,乃詔太常使人往受之。太常遣錯受《尚書》伏生所。還,因上便宜事,以《書》稱說[7]。詔以為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8]。以其辯得幸太子[9],太子家號曰「智囊」。數上書孝文,時言削諸侯事,及法令可更定者。書數十上,孝文不聽,然奇其材,遷為中大夫[10]。當是時,太子善錯計策,袁盎諸大功臣多不好錯。

段意

介紹晁錯在景帝即位前的事跡。晁錯先是學申、商形名之說,為太常掌故後又受《尚書》於伏生。還朝後得幸於太子劉啟,數上書言便宜事,文帝也奇其才。

注釋

  [1]潁川:漢郡名,故址即今河南禹縣。

  [2]學申、商句:於軹縣張恢先生處學習申、商形名之說。申、商,申不害和商鞅,二人均為戰國時法家代表人物,主形名之說。刑名,即形名,形謂物之實體,名謂名稱。形名之說系法家循名而責實,使賞罰嚴明的治國之說。軹,古縣名,故址在今河南濟源縣東南。先,即先生。

  [3]太常掌故:太常之屬官。

  [4]峭直刻深:嚴厲剛直苛刻嚴酷。

  [5]《尚書》:儒家經典之一,為我國現存最早的關於上古時期典章文獻的匯編。

  [6]伏生:即伏勝,字子賤。

  [7]因上兩句:就徵引稱述《尚書》為據,上書陳說適宜於國家之事。稱說,引證。

  [8]太子舍人、門大夫、家令:均為太子之屬官。

  [9]辯:善辯之才。

  [10]中大夫:郎中令屬官,掌議論,漢武帝時改稱光祿大夫。[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