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於是范雎乃得見於離宮》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范雎蔡澤列傳於是范雎乃得見於離宮》

原文

王來,而宦者怒逐之[3],曰:「王至!」范雎繆為曰[4]:「秦安得王[5],秦獨有太后、穰侯耳。」欲以感怒昭王[6]。昭王至,聞其與宦者爭言,遂延迎[7],謝曰:「寡人宜以身受命久矣[8],會義渠之事急[9],寡人旦暮自請太后[10];今義渠之事已[11],寡人乃得受命。竊閔然不敏[12],敬執賓主之禮[13]。」范雎辭讓。是日觀范雎之見者[14],群臣莫不洒然變色易容者[15]。

秦王屏左右[16],宮中虛無人。秦王跽而請曰[17]:「先生何以幸教寡人[18]?」范雎曰:「唯唯[19]。」有間[20],秦王復跽而請曰:「先生何以幸教寡人?」范雎曰:「唯唯。」若是者三。秦王跽曰:「先生卒不幸教寡人邪?」范雎曰:「非敢然也。臣聞昔者呂尚之遇文王也[21],身為漁父而釣於渭濱耳[22]。若是者,交疏也[23]。已說而立為太師[24],載與俱歸者,其言深也[25]。故文王遂收功於呂尚而卒王天下[26]。鄉使文王疏呂尚而不與深言[27],是周無天子之德[28],而文、武無與成其王業也[29]。今臣羈旅之臣也[30],交疏於王,而所願陳者皆匡君之事[31],處人骨肉之間[32],願效愚忠而未知王之心也[33]。此所以王三問而不敢對者也。臣非有畏而不敢言也。臣知今日言之於前而明日伏誅於後[34],然臣不敢避也。大王信行臣之言[35],死不足以為臣患[36],亡不足以為臣憂[37],漆身為厲被發為狂不足以為臣恥[38]。且以五帝之聖焉而死[39],三王之仁焉而死[40],五伯之賢焉而死[41],烏獲、任鄙之力焉而死[42],成荊、孟賁、王慶忌、夏育之勇焉而死[43]。死者,人之所必不免也。處必然之勢[44],可以少有補於秦[45],此臣之所大願也,臣又何患哉! 伍子胥橐載而出昭關[46],夜行晝伏,至於陵水[47],無以糊其口[48],膝行蒲伏[49],稽首肉袒[50],鼓腹吹箎[51],乞食於吳市,卒興吳國,闔閭為伯[52]。使臣得盡謀如伍子胥[53],加之以幽囚[54],終身不復見,是臣之說行也[55],臣又何憂?箕子、接輿漆身為厲[56],被發為狂,無益於主。假使臣得同行於箕子[57],可以有補於所賢之主,是臣之大榮也,臣有何恥? 臣之所恐者,獨恐臣死之後,天下見臣之盡忠而身死,因以是杜口裹足[58],莫肯鄉秦耳[59]。足下上畏太后之嚴[60],下惑於奸臣之態[61],居深宮之中,不離阿保之手[62],終身迷惑,無與昭奸[63]。大者宗廟滅覆[64],小者身以孤危[65],此臣之所恐耳。若夫窮辱之事[66],死亡之患,臣不敢畏也。臣死而秦治,是臣死賢於生[67]。」秦王跽曰:「先生是何言也! 夫秦國辟遠[68],寡人愚不肖[69],先生乃幸辱至於此,是天以寡人恩先生而存先王之宗廟也[70]。寡人得受命於先生,是天所以幸先王[71],而不棄其孤也[72]。先生奈何而言若是! 事無小大,上及太后,下至大臣,願先生悉以教寡人,無疑寡人也。」范雎拜[73],秦王亦拜。

范雎曰:「大王之國,四塞以為固[74],北有甘泉、谷口[75],南帶涇、渭[76],右隴、蜀[77],左關、阪[78],奮擊百萬[79],戰車千乘[80],利則出攻,不利則入守,此王者之地也。民怯於私鬥而勇於公戰[81],此王者之民也。王並此二者而有之[82]。夫以秦卒之勇,車騎之眾,以治諸侯[83],譬若施韓盧而搏蹇兔也[84],霸王之業可致也[85],而群臣莫當其位[86]。至今閉關十五年,不敢窺兵於山東者[87],是穰侯為秦謀不忠,而大王之計有所失也。」秦王跽曰:「寡人願聞失計。」

然左右多竊聽者,范雎恐,未敢言內[88],先言外事[89],以觀秦王之俯仰[90]。因進曰:「夫穰侯越韓、魏而攻齊綱、壽,非計也[91]。少出師則不足以傷齊,多出師則害於秦。臣意王之計[92],欲少出師而悉韓、魏之兵也[93],則不義矣[94]。今見與國之不親也[95],越人之國而攻,可乎?其於計疏矣[96]。且昔齊湣王南攻楚[97],破軍殺將,再闢地千里,而齊尺寸之地無得焉者,豈不欲得地哉,形勢不能有也[98]。諸侯見齊之罷弊[99],君臣之不和也,興兵而伐齊,大破之[100]。士辱兵頓[101],皆咎其王[102],曰:『誰為此計者乎?』王曰:『文子為之[103]。』大臣作亂,文子出走[104]。故齊所以大破者,以其伐楚而肥韓、魏也[105]。此所謂借賊兵而齎盜糧者也[106]。王不如遠交而近攻,得寸則王之寸也,得尺亦王之尺也。今釋此而遠攻[107],不亦繆乎[108]!且昔者中山之國地方五百里[109],趙獨吞之,功成名立而利附焉[110],天下莫之能害也[111]。今夫韓、魏,中國之處而天下之樞也[112],王其欲霸,必親中國以為天下樞[113],以威楚、趙[114]。楚強則附趙[115],趙強則附楚,楚、趙皆附,齊必懼矣。齊懼,必卑辭重幣以事秦[116]。齊附而韓、魏因可虜也[117]。」昭王曰:「吾欲親魏久矣,而魏多變之國也[118],寡人不能親。請問親魏奈何?」對曰:「王卑詞重幣以事之;不可,則割地而賂之[119];不可,因舉兵而伐之。」王曰:「寡人敬聞命矣。」乃拜范雎為客卿[120],謀兵事[121]。卒聽范雎謀,使五大夫綰伐魏[122],拔懷[123]。後二歲,拔邢丘[124]。

段意

寫范雎被秦昭王召見,雎談古論今,表明自己願竭忠盡智,希昭王能聽取善言以完成統一大業。又針對秦國在處理外事上的失誤,建議採取遠交近攻策略,先控制韓、魏以威脅其他各國。昭王乃拜范雎為客卿,並用其謀加兵於魏。

注釋

  [1]離宮:正式宮殿外的其他宮室。

  [2]詳:通「佯」,假裝。永巷:宮中長巷。這裡用以代指王宮。

  [3]怒:因宦官見有生人闖入宮中,故大為惱怒。之:指范雎。

  [4]繆(miu)為:即謬謂,故意亂說。繆:通「謬」。為:通「謂」。

  [5]秦安得王:秦國哪裡有王?

  [6]感怒:激怒。

  [7]延迎:迎接進去。延:引進。

  [8]謝:道歉。寡人:寡德之人。古代君主自謙之詞。受命:受教,領教。

  [9]會:恰逢。義渠之事:義渠:古西戎國名,在今甘肅隴東地區。據《史記·匈奴列傳》載,秦昭王時,義渠王與宣太后淫亂,生二子。後宣太后殺了義渠王,秦遂起兵滅其國。

  [10]請:請示。

  [11]已:結束。

  [12]竊:謙指自己,私下。閔然:昏昧糊塗的樣子。

  [13]敬執賓主之禮:讓我恭敬地行賓主之禮。執:執行。

  [14]見:指被秦王接見。

  [15]洒然:肅然起敬的樣子。變色易容:因肅敬而改變常態。

  [16]屏左右:讓左右的人退下。屏:退避。

  [17]跽(ji):古人席地而坐,臀壓腿和腳跟,「跽」是指上身挺直,股離腿和腳跟,成跪狀。這裡表示恭敬。

  [18]幸:敬詞。表示對方賜教使自己感到慶幸。

  [19]唯唯(weiwei):應答詞。這裡只是答應而不談具體看法。

  [20]有間:過一會兒。

  [21]呂尚:即姜尚,尚字子牙。因前代封邑在呂,又叫呂尚。

  [22]渭濱:渭水邊。渭:渭河。源出甘肅,東南流入陝西境,至潼關入黃河。

  [23]交疏:交情不深。

  [24]已說而立為太師:文王對呂尚的話既已悅服,就拜他為太師。說:通「悅」。太師:周代始置,為輔佐國君的高級官員。

  [25]其言深:因呂尚的話深切中肯。

  [26]收功:得力。王(wang):做……的王。

  [27]鄉使:假使。鄉:通「向」。

  [28]無天子之德:不會有做天子的福分。

  [29]無與成其王業:無人與他共謀去成就帝王事業。

  [30]羈(ji)旅:寄居作客。

  [31]陳:陳述。匡:扶正,輔助。

  [32]處人骨肉之間:處身在大王親人之間。骨肉:指昭王與宣太后、穰侯乃骨肉至親。

  [33]效:獻出。愚忠:愚昧的忠心。謙詞。

  [34]伏誅:受死刑。

  [35]信:誠,真正。

  [36]患:擔心。

  [37]亡:流放。

  [38]漆身為厲(lai):以漆塗身使生癩瘡。厲:通「癩」。被發為狂:披頭散髮成了瘋子。被:通「披」。此皆為避人耳目,不得已而改形、裝瘋。

  [39]五帝:傳說中的古代帝王,其說不一。《史記·五帝本紀》以黃帝、顓頊、帝嚳、堯、舜為五帝。

  [40]三王:指夏禹、商湯、周文王。一說指夏禹、商湯和周文王、武王。

  [41]五伯(ba):即五霸。說法不一,通常指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

  [42]烏獲、任鄙:皆戰國時秦國的力士。

  [43]成荊:春秋時齊國的勇士。孟賁(ben):古代勇士。王慶忌:慶忌是春秋時吳王僚之子,以勇力出名。夏育:周時衛國勇士。

  [44]處必然之勢:處於必死的形勢之下。

  [45]少:稍。

  [46]伍子胥:春秋時楚人,因父、兄被楚平王所害,便逃往吳國。橐(tuo)載:載在袋子裡。橐:布袋。昭關:楚關名,當吳、楚交界處,在今安徽含山縣北。

  [47]陵水:水名,即溧水。在江蘇溧陽。

  [48]糊其口:猶言謀求生活。

  [49]蒲伏:即「匍匐」,爬行。

  [50]稽(qi)首肉袒(tan):赤身露體向人叩頭。稽首:叩頭至地。肉袒:脫衣露體。

  [51]鼓腹吹箎(chi):鼓着肚皮吹箎。箎:古時管樂器,像笛子。

  [52]闔閭:也作「闔廬」,春秋末年吳國國君。為伯:成為霸主。伯:通「霸」。

  [53]盡謀:盡力施展計謀。

  [54]加之以幽囚:再把我囚禁起來。加:施加。

  [55]臣之說行:我的主張已被施行。

  [56]箕子:紂王的叔父,因進諫不聽,乃披髮佯狂。接輿:春秋時楚人,假裝糊塗,避世隱居。

  [57]同行:同樣行為。指用裝瘋的行動以使君主醒悟。

  [58]杜口:閉口不說。裹足:停步不肯前來。

  [59]鄉:通「向」,向着,嚮往。

  [60]足下:古代下對上或同輩間的敬稱。

  [61]惑:迷惑。態:指諂媚之態。

  [62]阿(e)保:即保母,古代宮廷里管撫養子女的婦女。或說「阿保」指「近臣」。

  [63]昭奸:辨明奸邪。

  [64]宗廟:天子、諸侯祭祀祖先的處所。這裡用以代指王室、國家。

  [65]孤危:孤立危險。

  [66]若夫:至於。窮辱:困頓恥辱。

  [67]賢:勝過。

  [68]辟:通「僻」,偏僻。

  [69]不肖:不才。

  [70]慁(hun):打擾。

  [71]幸:賜福。

  [72]孤:遺孤。昭王自指。

  [73]拜:作揖。表恭敬的一種禮節。

  [74]四塞(sai):國境四邊險要。塞:險要之處。

  [75]甘泉:山名。在今陝西醴泉東北。

  [76]帶:圍繞。涇:水名。渭水的支流。

  [77]右:古時西方稱右。隴:隴山,六盤山南段的別稱,在今陝西隴縣至甘肅平涼一帶。蜀:指蜀地的高山峻岭。

  [78]關:指函谷關,在今河南靈寶南。阪(ban):指崤山,有東西二坂,地勢險要,在今河南陝縣東。

  [79]奮擊:指勇敢的士兵。

  [80]乘(sheng):車輛叫乘。

  [81]怯於私鬥:不敢為私事相鬥。公戰:為公而戰。

  [82]並:兼。二者:指地勢、人力。

  [83]治:對付。

  [84]施:用。韓盧:韓國良犬名。蹇(jian)兔:跛腳兔子。

  [85]致:取得。

  [86]莫當其位:都不稱職。當:相稱。

  [87]窺兵:觀兵,檢閱軍隊而向人示威。山東:指崤山以東的其他六國。

  [88]內:內部之事。指太后、穰侯擅權。

  [89]外事:指穰侯對外的失策。

  [90]俯仰:低頭和抬頭。這裡有態度、動向的意思。

  [91]非計:失策。

  [92]意:猜想。計:打算。

  [93]悉韓、魏之兵:讓韓國、魏國出動全部軍隊。悉:全部出動。

  [94]不義:不合宜。

  [95]與國:友好國家。不親:並不親密。

  [96]疏:粗疏,粗心大意。

  [97]齊湣王:戰國時齊國國君。曾為韓、魏攻楚(見《史記·孟嘗君列傳》)。

  [98]形勢:指當時各方麵條件的制約。

  [99]罷(pi)弊:衰頹疲睏。罷:通「疲」。

  [100]大破之:據《史記·燕召公世家》載,燕昭王二十八年(即秦昭王二十三年),昭王「以樂毅為上將軍,與秦、楚、三晉合謀以伐齊。齊兵敗,湣王出亡於外。」

  [101]士辱兵頓:士兵受到挫傷和侮辱。頓:困厄。

  [102]咎:歸罪。

  [103]文子:指孟嘗君田文。

  [104]出走:據《史記·孟嘗君列傳》載,田文出走在樂毅破齊之前。這裡或許是范雎為自圓其說而有意不顧史實。

  [105]肥韓、魏:齊出兵幫韓、魏攻楚,取得大片土地,被韓、魏所得。見《史記·孟嘗君列傳》。肥:給好處。

  [106]借賊兵:把武器借給賊人。兵:武器。齎(ji)盜糧:把糧食送給強盜。齎:給與。

  [107]釋:放棄。

  [108]繆:通「謬」。

  [109]中山:國名。地在今河北定縣、唐縣一帶。為趙武靈王所滅。

  [110]附:歸。

  [111]莫之能害:誰也不能奈何他。害:妨害,損傷。

  [112]中國之處:地處中原。中國:指中原地區。天下之樞:為天下的中心,重要地帶。樞:門上的轉軸。

  [113]親中國:與中原之國相親近。為天下樞:作為控制天下的樞紐。

  [114]威:威脅。

  [115]楚強則附趙:意謂若楚國強大,則使趙國歸附秦國去對付楚國。

  [116]卑辭:謙卑的言辭,即低聲下氣。重幣:豐厚的財禮。

  [117]虜:俘虜,占領。

  [118]多變:反覆無常。

  [119]賂:行賄收買。

  [120]客卿:卿是當時官名,位在大夫之上。別國的人在本國為卿,稱客卿。

  [121]謀兵事:商議軍事。

  [122]五大夫:秦爵位名。為二十等爵的第九級。綰(wan):人名。

  [123]拔:攻占。懷:魏邑。故城在今河南武陟西南。攻占懷邑在秦昭王三十九年。

  [124]邢丘:魏邑。故城在今河南溫縣東。[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