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蘇秦列傳大王之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蘇秦列傳大王之地》

原文

「大王之地,南有鴻溝、陳、汝南、許、郾、昆陽、召陵、舞陽、新都、新郪,東有淮、潁、煮棗、無胥,西有長城之界,北有河外、卷、衍、酸棗,地方千里。地名雖小,然而田舍廬廡之數[2],曾無所芻牧[3]。人民之眾,車馬之多,日夜行不絕,輷輷殷殷[4],若有三軍之眾。臣竊量大王之國不下楚。然衡人怵王交強虎狼之秦以侵天下[5],卒有秦患[6],不顧其禍。夫挾強秦之勢以內劫其主[7],罪無過此者。魏,天下之強國也;王,天下之賢王也。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稱東藩[8],築帝宮[9],受冠帶[10],祠春秋[11],臣竊為大王恥之。

「臣聞越王句踐戰敝卒三千人,禽夫差於干遂;武王卒三千人,革車三百乘,制紂於牧野:豈其士卒眾哉,誠能奮其威也。今竊聞大王之卒,武士二十萬,蒼頭二十萬[12],奮擊二十萬[13],廝徒十萬[14],車六百乘,騎五千匹。此其過越王句踐、武王遠矣,今乃聽於群臣之說而欲臣事秦。夫事秦必割地以效實[15],故兵未用而國已虧矣。凡群臣之言事秦者,皆奸人,非忠臣也。夫為人臣,割其主之地以求外交,偷取一時之功而不顧其後,破公家而成私門,外挾強秦之勢以內劫其主,以求割地,願大王孰察之。

「《周書》曰:『綿綿不絕,蔓蔓奈何?豪氂不伐[16],將用斧柯[17]。』前慮不定,後有大患,將奈之何? 大王誠能聽臣,六國從親,專心併力壹意,則必無強秦之患。故敝邑趙王使臣效愚計,奉明約,在大王之詔詔之[18]。」

魏王曰:「寡人不肖,未嘗得聞明教。今主君以趙王之詔詔之[19],敬以國從。」

段意

寫遊說魏襄王的說辭。一方面稱讚魏國之強盛,以激起魏王的自信心;一方面又分析連橫政策的危害,以斷絕魏王的妥協後路,最終說服了魏王。

注釋

  [1]魏襄王:魏襄王名嗣,公元前318—前296在位。而六國合縱之約在前332年已破裂,故襄王可能是惠王(前369—前319)之誤。

  [2]廬廡:泛指住宅建築。數(cu):稠密。

  [3]芻牧:放牧牛羊。

  [4]輷輷(honghong)殷殷:形容車馬行進時發出的巨大聲響。輷輷:即「轟轟」。

  [5]衡人:指主張連橫的人。怵:恐嚇、威逼。

  [6]卒有秦患:最終使魏國受到秦國的迫害。

  [7]內劫其主:向內要挾君主。主語指魏國中主張連橫之人。

  [8]稱東藩:以秦國的東方藩屬自居。

  [9]築帝宮:替秦王建離宮,以備其東巡時居住。

  [10]受冠帶:接受秦國的冠服式樣。泛指接受秦國的文物制度。

  [11]祠春秋:春秋二季貢奉助秦的祭祀。

  [12]蒼頭:裹着青色頭巾的士卒。一說為賤卒,一說為敢死軍。

  [13]奮擊:衝鋒陷陣的精銳部隊。

  [14]廝徒:負責雜役,如養馬執炊的雜役民伕。

  [15]效實:表現在實際行動上。

  [16]豪氂:即「毫釐」。不伐:不除掉。

  [17]斧柯:大斧。《周書》此四句的意思是對於惡木害草要及早除掉,否則等其蔓延之後再想除掉就要費大力氣了。

  [18]在大王句:意思是說,如何決定,就在大王的明示了。

  [19]今主君句:意思是說,現在承您奉趙王之命來指教我。[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