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留侯世家大父開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大父開地[3],相韓昭侯[4]、宣惠王[5]、襄哀王[6]。

原文

   大父開地[3],相韓昭侯[4]、宣惠王[5]、襄哀王[6]。父平,相釐王[7]、悼惠王[8]。悼惠王二十三年[9],平卒。卒二十歲,秦滅韓。良年少,未宦事韓[10]。韓破,良家僮三百人[11],弟死不葬[12],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韓故。

良嘗學禮淮陽[13],東見倉海君[14],得力士,為鐵椎重百二十斤[15]。秦皇帝東遊,良與客狙擊秦皇帝博浪沙中[16],誤中副車[17]。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18],求賊甚急,為張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19]。

段意

寫張良年輕時毀家紓難,在博浪沙狙擊秦始皇的豪俠行為。

注釋

  [1]留侯:張良的封號。留,秦縣名,在今江蘇沛縣東南。

  [2]先:祖先。

  [3]大父:祖父。


  [4]韓昭侯:韓國第六代國君,名武,前358至前333年在位。

  [5]宣惠王:昭侯之子,前332至前312年在位。韓國於此時始稱王。

  [6]襄哀王:名倉,宣惠王之子,前311至前296年在位。

  [7]釐王:名咎,襄哀王之子,前295至前273年在位。

  [8]悼惠王:又稱桓惠王,釐王之子,前272至前239年在位。

  [9]悼惠王二十三年:前250年。

  [10]未宦事韓:沒有在韓國做官。宦:做官。

  [11]僮:僕人。

  [12]不葬:指不以禮安葬,為節省錢財。

  [13]淮陽:故陳地,即今河南淮陽。

  [14]倉海君:當時的隱士。

  [15]椎:通「錘」,一種有柄的鐵錘。

  [16]狙(ju)擊:暗中襲擊。博浪沙:古地名,在今河南原陽縣境。

  [17]副車:隨從乘坐的車子。

  [18]索:搜捕、通緝。

  [19]下邳:在今江蘇邳縣南。[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