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須臾》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須臾》

原文

須臾,王鼓琴,騶忌子推戶入曰:「善哉鼓琴[3]!」王勃然[4]不說,去琴按劍[5]曰:「夫子見容未察[6],何以知其善也?」騶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7];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8];攫之深,之愉者,政令也[9];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10]。吾是以知其善也。」王曰:「善語音[11]。」騶忌子曰:「何獨語音[12],夫治國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13]。」王又勃然不說曰:「若夫語五音之紀[14],信未有如夫子者也[15]。若夫治國家而弭人民,又何為乎絲桐之間[16]?」騶忌子曰:「夫大弦濁以春溫者,君也;小弦廉折以清者,相也;攫之深而舍之愉者,政令也;鈞諧以鳴,大小相益,回邪而不相害者,四時也。夫復而不亂者,所以治昌也[17];連而徑者,所以存亡也[18]:故曰琴音調而天下治。夫治國家而弭人民者,無若乎五音者。」王曰:「善。」

騶忌子見三月而受相印[19]。淳于髡見之曰[20]:「善說哉! 髡有愚志[21],願陳諸前[22]。」騶忌子曰:「謹受教。」淳于髡曰:「得全全昌[23],失全全亡。」騶忌子曰:「謹受令,請謹毋離前[24]。」淳于髡曰:「狶膏棘軸,所以為滑也,然而不能運方穿[25]。」騶忌子曰:「謹受令,請謹事左右[26]。」淳于髡曰:「弓膠昔干,所以為合也,然而不能傅合疏罅[27]。」騶忌子曰:「謹受令,請謹自附於萬民。」淳于髡曰:「狐裘雖弊[28],不可補以黃狗之皮。」騶忌子曰:「謹受令,請謹擇君子,毋雜小人其間。」淳于髡曰:「大車不較[29],不能載其常任;琴瑟不較,不能成其五音。」騶忌子曰:「謹受令,請謹修法律而督奸吏。」淳于髡說畢,趨出[30],至門,而面其仆曰[31]:「是人者,吾語之微言五,其應我若響之應聲,是人必封不久[32]矣。」居期年[33],封以下邳[34],號曰成侯。

段意

一寫成侯騶忌以鼓琴說威王,得威王賞識而掛相印。再寫淳于髡微言大義,告騶忌以為臣之道,得騶忌心領神會,虛心採納。

注釋

  [1]鼓:彈奏。

  [2]說:「悅」的古字。舍:放置。右室:王宮中上側房。

  [3]善哉鼓琴:倒裝句,即琴彈得真好啊!

  [4]勃然:發怒的樣子。

  [5]去琴按劍:丟下琴,握住劍。言威王動怒,按劍恨不得要殺騶忌。

  [6]容:表面動作。察:認真品味。

  [7]夫大二句:大弦聲調沉穩並且像春風般溫和,那表示君王的仁厚。

  [8]小弦二句:小弦聲調曲折而清脆,則表示輔佐有方。

  [9]攫之三句:手抓弦很緊,而放開時又輕快,象徵政令有節奏。,通「釋」,放開。

  [10]鈞諧四句:聲調均勻和諧,高低相輔相成,且琴音迴環往復而不衝突,那意味着四時的協調和昌盛。鈞,通「均」。

  [11]此句謂,你真善於評論音樂。

  [12]何獨語音:哪裡只是談論音樂。

  [13]弭:安定。

  [14]五音之紀:宮、商、角、徵、羽五音的規律。

  [15]信:確實。

  [16]絲桐:琴瑟之類的弦樂器。琴多用桐木製成,上安以絲弦,故稱。

  [17]夫復二句:聲音往復而不亂,象徵政治昌明。

  [18]連而二句:節奏緊湊利落,象徵救濟危亡。連,連續不斷。徑,直,無旁務。存亡,為動賓關係。

  [19]鄒忌見齊威王,三月後被拜為丞相。

  [20]淳于髡(kun):戰國齊人,以博學、滑稽、善辯著稱。齊威王在稷下招徠學者,任為大夫。

  [21]愚志:謙指不成熟的意見。

  [22]諸:「之於」的合音。

  [23]得全:謂臣事君全面周到。全昌:謂名利雙收。

  [24]請謹毋離前:意思是說將淳于髡的教誨牢記在心。

  [25]狶膏三句:用豬油塗抹棗木車軸,為的是運轉靈活,但不能把車軸穿在方孔中,那塗油也沒用。狶膏,豬油。棘軸,棗木做的車軸。運,轉動。

  [26]請謹事左右:請一定小心事奉於齊王左右。

  [27]弓膠三句:用膠可以把堅固的弓干黏連起來,但卻不能彌合大的縫隙。此言權勢不可恃,唯民能親附。昔,久遠,久舊,引申指經久耐用的、堅固的。疏罅,大的縫隙。

  [28]弊:破爛。

  [29]較:檢修校正。

  [30]趨:快走。

  [31]面其仆曰:當面對騶忌的僕人說。

  [32]必封不久:不久就會受封。

  [33]期(ji)年:整年。

  [34]下邳:戰國齊邑,在今江蘇邳縣西南。[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