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二十四年》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二十四年》

原文

二十四年,與魏王會田於郊[1]。魏王問曰:「王亦有寶乎?」威王曰:「無有。」梁王曰[2]:「若寡人國小也,尚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3],奈何以萬乘之國而無寶乎[4]?」威王曰:「寡人之所以為寶與王異。吾臣有檀子者[5],使守南城[6],則楚人不敢為寇東取,泗上十二諸侯皆來朝[7]。吾臣有朌子者,使守高唐[8],則趙人不敢東漁於河。吾吏有黔夫者,使守徐州[9],則燕人祭北門,趙人祭西門[10],徙而從者七千餘家。吾臣有種首者,使備盜賊,則道不拾遺。將以照千里,豈特十二乘哉[11]!」梁惠王慚,不懌而去[12]。

二十六年,魏惠王圍邯鄲,趙求救於齊[13]。齊威王召大臣而謀曰:「救趙孰與勿救?」騶忌子曰:「不如勿救。」段干朋曰:「不救則不義,且不利。」威王曰:「何也?」對曰:「夫魏氏並邯鄲,其於齊何利哉? 且夫救趙而軍其郊[14],是趙不伐而魏全也。故不如南攻襄陵以弊魏[15],邯鄲拔而乘魏之弊。」威王從其計。

其後成侯騶忌與田忌不善[16],公孫閱謂成侯忌曰[17]:「公何不謀伐魏,田忌必將。戰勝有功,則公之謀中也;戰不勝,非前死則後北[18],而命在公矣[19]。」於是成侯言威王,使田忌南攻襄陵。十月,邯鄲拔,齊因起兵擊魏,大敗之桂陵[20]。於是齊最強於諸侯,自稱為王,以令天下。三十三年,殺其大夫牟辛。

三十五年,公孫閱又謂成侯忌曰:「公何不令人操十金卜於市[21],曰『我田忌之人也。吾三戰而三勝,聲威天下[22]。欲為大事[23],亦吉乎不吉乎』?」卜者出,因令人捕為之卜者,驗其辭於王之所[24]。田忌聞之,因遂率其徒襲攻臨淄,求成侯,不勝而奔[25]。

三十六年,威王卒,子宣王辟疆立。

段意

齊威王在位,選賢任能,精心治國,使四方諸侯不敢來犯。唯魏惠王恃強不服,後因魏伐趙,趙國請援,齊趁機起兵擊魏,大敗魏軍於桂陵。從此齊國稱雄諸侯。

注釋

  [1]會田:會獵。郊:野外。

  [2]梁王:即魏惠王,因魏都大梁,故又稱梁惠王。

  [3]該句意為:尚且有十枚能照亮前後各十二乘車的徑寸之珠。

  [4]奈何:為什麼。萬乘之國:指有萬乘戰車的大國。古代一乘戰車有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

  [5]吾臣有檀子者:我有個名叫檀子的大臣。檀子,齊臣,姓檀,美稱子。以下朌子、默夫、種首,皆齊臣。

  [6]南城:戰國齊地,在齊南部邊境,故稱。在今山東費縣西南。

  [7]泗上十二諸侯:指泗水之濱的邾、莒、宋、魯等諸侯。

  [8]高唐:戰國齊邑,在今山東禹城西南。

  [9]徐州:此徐州當在今河北徐水,北臨燕,西接趙。

  [10]燕人二句:言燕趙之人畏被侵伐,故祭以求福。

  [11]豈特:豈只是。

  [12]不懌:不高興。

  [13]事又載《戰國策·齊策》「邯鄲之難」。

  [14]軍其郊:在邯鄲城外屯集軍隊。

  [15]襄陵:戰國魏邑,在今河南睢縣西。弊魏:使魏睏乏,疲憊。

  [16]田忌:一作田期,田期思,齊將,田氏宗人。

  [17]公孫閱:又作公孫閈(han),齊大夫。

  [18]此句謂,不是戰死,就是敗逃。

  [19]命:指田忌的生死。

  [20]桂陵:戰國魏地,在今山東菏澤東北,又說在今河南長垣西北。此役在魏惠王十七年,公元前353年。

  [21]十金:古二十兩為一金。

  [22]聲威天下:聲勢震撼天下。

  [23]欲為大事:意指田忌要自立為王。

  [24]此句謂,在齊威王面前審驗口供。

  [25]田忌出奔當在齊宣王二年,戰馬陵之後。太史公誤。[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