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三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田敬仲完世家三年》

原文

三年,封田嬰於薛[2]。 四年,迎婦於秦。七年,與宋攻魏,敗之觀澤[3]。

十二年,攻魏。楚圍雍氏[4],秦敗屈丐[5]。蘇代謂田軫曰[6]:「臣願有謁於公[7],其為事甚完[8],使楚利公,成為福,不成亦為福。今者臣立於門,客有言曰魏王謂韓馮、張儀曰[9]:『煮棗將拔[10],齊兵又進,子來救寡人則可矣;不救寡人,寡人弗能拔[11]。』此特轉辭也[12]。秦、韓之兵毋東[13],旬餘,則魏氏轉韓從秦,秦逐張儀,交臂而事齊、楚,此公之事成也[14]。」田軫曰:「奈何使無東[15]?」對曰:「韓馮之救魏之辭,必不謂韓王曰『馮以為魏』,必曰『馮將以秦、韓之兵東卻[16]齊、宋,馮因摶三國之兵,乘屈丐之弊,南割於楚,故地必盡得之矣[17]』。張儀救魏之辭,必不謂秦王曰『儀以為魏』,必曰『儀且以秦、韓之兵東距齊、宋,儀將摶三國之兵,乘屈丐之弊,南割於楚,名存亡國,實伐三川而歸[18],此王業也』。公令楚王與韓氏地,使秦制和[19],謂秦王曰[20]『請與韓地,而王以施三川[21],韓氏之兵不用而得地於楚』。」「韓馮之東兵之辭且謂秦何[22]?」曰[23]:「秦兵不用而得三川,伐楚、韓以窘魏[24],魏氏不敢東,是孤齊[25]也。」「張儀之東兵之辭且謂何?」[26]曰[27]:「秦、韓欲地而兵有案,聲威發於魏,魏氏之欲不失齊、楚者有資矣[28]。魏氏轉秦、韓爭事齊、楚,楚王欲而無與地[29],公令秦、韓之兵不用而得地,有一大德也[30]。秦、韓之王劫於韓馮[31]、張儀而東兵以徇服魏,公常執左券以責於秦、韓[32],此其善於公而惡張子多資矣[33]。」

段意

寫齊魏、楚韓、秦楚之間發生混戰,魏求救於秦、韓。而引出策士蘇代等人在救與不救之間所展開的謀略。

注釋

  [1]��(nie)桑:古地名,在今江蘇沛縣西南。

  [2]薛:戰國齊邑,在今山東滕縣南。

  [3]觀澤:戰國魏地,在今河南清豐東。

  [4]雍氏:戰國韓邑,在今河南禹縣東北。

  [5]屈丐:楚將。

  [6]蘇代:戰國時策士,縱橫家蘇秦之弟,亦習縱橫家言。田軫:一稱陳軫,戰國楚人,遊說之士,其時得寵於楚王。

  [7]謁:陳說,此指陳說之辭。

  [8]完:完善。

  [9]此句謂,有個門客談到魏王對韓馮、張儀說的話。韓馮,即韓相公仲侈。張儀,戰國魏人,縱橫家,時為秦相,事惠王。

  [10]煮棗:戰國魏邑,在今山東菏澤西。

  [11]寡人弗能拔:意謂魏王無力阻止齊攻占煮棗。能,猶勝,禁。

  [12]此特轉辭:這只不是我聽來的傳聞。轉辭,傳聞。

  [13]毋東:不東向救魏。

  [14]則魏四句:那麼魏國將改變附從秦、韓的立場,秦將驅逐張儀,魏國也將拱手而事奉齊、楚,這樣你的大功就告成了。

  [15]此句謂,怎樣才能使秦、韓不東救魏?無,通「毋」。

  [16]卻:擊退。

  [17]馮因三句:趁機聯結三國的軍隊,乘着屈丐睏乏,南向伐楚,一定能收復失地。摶(tuan),聯結。三國,指秦、韓、魏三國。

  [18]名存二句:名義是救魏國之亡,實際是揚威韓國而歸。伐,誇耀其功。三川,指伊、洛、河交匯之地。當時這一帶地區屬韓。

  [19]公令二句:你勸楚王退出韓國的土地,讓秦國來主持和約。公,指田軫。制和,主待和約。

  [20]此句謂,即讓田軫對秦王說。

  [21]施三川:施威於三川。

  [22]阻止韓馮東救魏的言辭怎樣說呢?此田軫問。

  [23]此蘇代答。

  [24]窘魏:使魏窘迫,即威脅魏。

  [25]孤齊:孤立齊國。

  [26]阻止張儀東救魏的言辭又怎樣說呢?此田軫問。

  [27]此蘇代答。

  [28]秦、韓三句:秦、韓實際只想奪取土地而又按兵不動,其聲勢好像是救魏,這樣魏國要想聯結齊、楚就有口實了。

  [29]魏氏二句:如果魏國轉而親附齊楚,這樣楚國就不會拿出土地了。

  [30]公令二句:如果你能讓秦、韓不用兵就得到土地,那你對秦、韓就有大恩德了。

  [31]劫:迫於壓力。

  [32]左券:古代契約分為左右兩片,借貸雙方各執其一以為憑證,債權一方收執左片,故稱左券。責,「債」的古字,這裡是收債的意思。

  [33]張子:指張儀。資:意指搞垮張儀的資本。[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