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田叔列傳 未及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田叔列傳 未及遷》

原文

漢七年,高祖往誅之,過趙,趙王張敖自持案進食[3],禮恭甚,高祖箕踞罵之[4]。是時趙相趙午等數十人皆怒,謂張王曰:「王事上禮備矣,今遇王如是[5],臣等請為亂。」趙王齧齒出血,曰:「先人失國[6],微陛下,臣等當蟲出[7]。公等奈何言若是!毋復出口矣!」於是貫高等曰:「王長者,不倍德[8]。」卒私相與謀弒上。會事發覺,漢下詔捕趙王及群臣反者。於是趙午等皆自殺,唯貫高就系[9]。是時漢下詔書:「趙有敢隨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餘人赭衣自髡鉗[10],稱王家奴,隨趙王敖至長安。貫高事明白,趙王敖得出,廢為宣平侯,乃進言田叔等十餘人。上盡召見,與語,漢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說[11],盡拜為郡守、諸侯相。叔為漢中守十餘年,會高后崩[12],諸呂作亂[13],大臣誅之,立孝文帝。

段意

本段在尖銳的矛盾衝突中刻畫田叔的形象。清白無辜的趙王因部下謀反,被押往長安。田叔不顧明文禁令,以忠勇的臣子之心,隨主赴難。趙王終於被釋,田叔也因識見卓越被遷升為漢中郡守。

注釋

  [1]遷:升遷。

  [2]會:適逢。反代:在代國造反。按陳豨反代事在漢十年,於下文「漢七年,高祖往誅之」的時間不合。此處當為「韓王信反馬邑」。反馬邑事在漢六年,七年高祖往誅之。

  [3]案:有短腳盛食物的木托盤。

  [4]箕踞:席地而坐時,伸開兩腿,像個簸箕,是一種輕視對方、不禮貌的姿式。

  [5]遇:對待。

  [6]先人:指張敖父張耳。事詳《張耳陳餘列傳》。

  [7]蟲出:人死後,因屍體無人收殮,蛆蟲在腐爛的屍骸上爬進爬出。

  [8]倍:通「背」,違背。

  [9]就系:投案受捕。

  [10]赭(zhe)衣:囚服。古時囚犯衣服為赤赭色。髡(kun):古代一種剃去頭髮的刑罰。鉗:一種套在罪犯脖頸上的金屬刑具。全句說,唯有孟舒、田叔等十多人自動身着赤赭色囚服,剃光頭髮,套上枷索。

  [11]說(yue):通「悅」。

  [12]高后:指高祖的嫡妻呂后。

  [13]諸呂:許多姓呂的人。呂氏在朝期間,大封呂姓王、侯。呂后死後,這些人企圖奪取劉氏江山,後被大臣們消滅。[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