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淮陰侯列傳楚已亡龍且》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淮陰侯列傳楚已亡龍且》

原文

「天下共苦秦久矣,相與戮力擊秦[2]。秦已破,計功割地,分土而王之,以休士卒。今漢王復興兵而東,侵人之分[3],奪人之地。已破三秦,引兵出關,收諸侯之兵以東擊楚,其意非盡吞天下者不休,其不知厭足如是甚也[4]。且漢王不可必[5],身居項王掌握中數矣[6],項王憐而活之。然得脫,輒倍約,復擊項王,其不可親信如此。今足下雖自以與漢王為厚交,為之盡力用兵,終為之所禽矣。足下所以得須臾至今者[7],以項王尚存也。當今二王之事,權在足下。足下右投則漢王勝,左投則項王勝。項王今日亡,則次取足下[8]。足下與項王有故[9],何不反漢與楚連和,參分天下王之[10]?今釋此時,而自必於漢以擊楚,且為智者固若此乎[11]?」韓信謝曰:「臣事項王,官不過郎中,位不過執戟[12],言不聽,畫不用[13],故倍楚而歸漢。漢王授我上將軍印,予我數萬眾,解衣衣我[14],推食食我[15],言聽計用,故吾得以至於此。夫人深親信我,我倍之,不祥[16],雖死不易[17]! 幸為信謝項王。」

武涉已去,齊人蒯通知天下權在韓信,欲為奇策而感動之,以相人說韓信曰:「仆嘗受相人之術。」韓信曰:「先生相人何如?」對曰:「貴賤在於骨法[19],憂喜在於容色[20],成敗在於決斷,以此參之[21],萬不失一。」韓信曰:「善。先生相寡人何如?」對曰:「願少間。[22]」信曰:「左右去矣。」通曰:「相君之面,不過封侯,又危不安。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韓信曰:「何謂也?」蒯通曰:「天下初發難也,俊雄豪傑建號壹呼[23],天下之士雲合霧集,魚鱗雜遝[24],熛至風起[25]。當此之時,憂在亡秦而已。今楚漢分爭,使天下無罪之人肝膽塗地[26],父子暴骸骨於中野[27],不可勝數[28]。楚人起彭城,轉斗逐北,至於滎陽,乘利席捲,威震天下。然兵困於京、索之間,迫西山而不能進者[29],三年於此矣。漢王將數十萬之眾,距鞏、洛,阻山河之險,一日數戰,無尺寸之功,折北不救[30],敗滎陽,傷成皋,遂走宛、葉之間,此所謂智勇俱困者也。夫銳氣挫於險塞,而糧食竭於內府[31],百姓罷極怨望[32],容容無所倚[33]。以臣料之,其勢非天下之賢聖固不能息天下之禍。當今兩主之命縣於足下[34],足下為漢則漢勝,與楚則楚勝[35]。臣願披腹心,輸肝膽[36],效愚計,恐足下不能用也。誠能聽臣之計,莫若兩利而俱存之,參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勢莫敢先動[37]。夫以足下之賢聖,有甲兵之眾,據強齊,從燕、趙[38],出空虛之地而制其後,因民之欲,西鄉為百姓請命,則天下風走而響應矣,孰敢不聽! 割大弱強,以立諸侯,諸侯已立,天下服聽而歸德於齊。案齊之故[39],有膠、泗之地[40],懷諸侯以德,深拱揖讓[41],則天下之君王相率而朝於齊矣。蓋聞天與弗取,反受其咎[42];時至不行,反受其殃。願足下孰慮之。」

韓信曰:「漢王遇我甚厚,載我以其車,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吾聞之,乘人之車者載人之患,衣人之衣者懷人之憂,食人之食者死人之事,吾豈可以鄉利倍義乎?」蒯生曰:「足下自以為善漢王,欲建萬世之業,臣竊以為誤矣。始常山王、成安君為布衣時[43],相與為刎頸之交[44],後爭張黶、陳澤之事[45],二人相怨,常山王背項王,奉項嬰頭而竄逃[46],歸於漢王。漢王借兵而東下,殺成安君泜水之南,頭足異處,卒為天下笑。此二人相與,天下至歡也。然而卒相禽者,何也?患生於多欲而人心難測也[47]。今足下欲行忠信以交於漢王,必不能固於二君之相與也,而事多大於張黶、陳澤。故臣以為足下必漢王之不危己,亦誤矣。大夫種、范蠡存亡越,霸勾踐,立功成名而身死亡[48]。野獸已盡而獵狗亨[49]。夫以交友言之,則不如張耳之與成安君者也;以忠信言之,則不過大夫種、范蠡之於勾踐也。此二人者,足以觀矣。願足下深慮之。且臣聞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50]。臣請言大王功略:足下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引兵下井陘,誅成安君,徇趙[51],脅燕,定齊,南摧楚人之兵二十萬,東殺龍且,西鄉以報,此所謂功無二於天下,而略不世出者也[52]。今足下戴震主之威,挾不賞之功,歸楚,楚人不信;歸漢,漢人震恐:足下欲持是安歸乎[53]? 夫勢在人臣之位而有震主之威,名高天下,竊為足下危之。」韓信謝曰:「先生且休矣,吾將念之[54]。」

後數日,蒯通復說曰:「夫聽者事之候也[55],計者事之機也[56],聽過計失而能久安者,鮮矣。聽不失一二者,不可亂以言[57];計不失本末者,不可紛以辭[58]。夫隨廝養之役者,失萬乘之權[59];守擔石之祿者,闕卿相之位[60]。故知者決之斷也,疑者事之害也,審毫氂之小計[61],遺天下之大數,智誠知之,決弗敢行者[62],百事之禍也。故曰『猛虎之猶豫,不若蜂蠆之致螫[63];騏驥之跼躅[64],不如駑馬之安步;孟賁之狐疑[65],不如庸夫之必至也。雖有舜、禹之智,吟而不言[66],不如瘖聾之指麾也』[67]。此言貴能行之。夫功者難成而易敗,時者難得而易失也。時乎時,不再來,願足下詳察之。」韓信猶豫,不忍倍漢,又自以為功多,漢終不奪我齊,遂謝蒯通。蒯通說不聽,已,詳狂為巫[68]。

段意

項羽派說客武涉來勸韓信叛漢自立,指出劉邦之所以尚能容他,是因為楚國未滅,韓信考慮劉邦對他有知遇之恩,堅不為動。蒯通又說韓信,勸他與劉、項三分天下,鼎足而王,並進一步指出人心難測,劉邦雖有恩於他,但不可恃,今功高震主,處境危險。韓信不聽蒯通之言,仍然不肯背叛劉邦。

注釋

  [1]盱眙(xuyi):地名,故址在今安徽盱眙縣東北。

  [2]戮力:併力,合力。

  [3]侵人之分(fen):分,職權。全句謂,劉邦侵占了別的諸侯的職權。

  [4]厭足:滿足。厭同「饜」。

  [5]不可必:漢王的為人不可確信。

  [6]身居句:是說劉邦的性命有好幾次被抓在項羽的手中了。

  [7]須臾至今:延續到現在。須臾,頃刻,此有苟延之義。

  [8]次取足下:輪到收拾你了。

  [9]有故:有舊交情。

  [10]參:古「三」字,今通寫作「叄」。

  [11]今釋三句:現在放棄這個機會,自己確信劉邦是靠得住的而去攻打項羽,作為一個聰明人應當這麼考慮嗎?

  [12]官不過二句:互文,意為拿着戟守衛宮禁的武官。

  [13]畫:策劃,計謀。

  [14]衣衣:前一個衣字是名詞,衣服;後一個衣字是動詞,穿。

  [15]食食:前一個食字是名詞,飯食;後一個食字是動詞,吃。

  [16]不祥:不會有好結果。

  [17]易:變。

  [18]相(xiang)人:看相的人。

  [19]骨法:即人體骨骼的長相。舊時以為人體的骨相可以表現出他一生貴賤窮通的命運。

  [20]容色:容貌,氣色。

  [21]以此參之:用上面所說的三項來參酌相人。

  [22]願少間:意思是請稍稍屏退從人,方可得間進言。

  [23]建號壹呼:建號,建立名號,指稱王。壹呼,一聲號召,壹,同「一」。

  [24]魚鱗雜遝:像魚鱗一樣密集地排列着。遝;通「沓(ta)」,雜沓是眾多的樣子。

  [25]熛(biao)至風起:如火一樣飛騰,如風一樣捲起。熛,火焰飛騰。

  [26]肝膽塗地:猶言到處是死屍。

  [27]中野:田野間。

  [28]不可勝數:簡直數不過來了。

  [29]西山:泛指京、索西面的山地。

  [30]折北不救:敗逃不能自救。折,挫敗。北,奔逃。

  [31]內府:庫藏。

  [32]怨望:怨恨責望。

  [33]容容:猶言搖搖,動搖不安的樣子。

  [34]縣:「懸」的本字。足下:指韓信。

  [35]為:幫助。與:加入。

  [36]披腹心,輸肝膽:猶言推心置腹,披肝瀝膽。

  [37]其勢句:在這種形勢下誰也不敢先動。

  [38]從燕、趙:率領燕、趙。從,率領。

  [39]案齊之故:言穩固地占有原來齊國的地盤。案,此作占據解。故,故壤,故地。

  [40]膠、泗:膠河,山東東部的河流,流經今平度、高密、膠縣一帶。泗水,山東西南部的河流,流經今泗水、曲阜、濟寧一帶。

  [41]深拱揖讓:從容有禮的樣子。深拱,高舉手,從容輕閒貌。

  [42]咎(jiu):過失。下文殃,意為禍患。

  [43]常山王:即張耳。成安君:即陳餘。

  [44]刎頸之交:誓同生死的至交。言要齊生死,雖刎頸也不悔恨。

  [45]張黶(yan)、陳澤之事:陳勝起義後,張耳、陳餘趁天下大亂之機,立趙歇為趙王而共同輔佐。後秦軍圍趙歇、張耳於巨鹿城內,這時陳餘駐軍城北,以為自己兵少,敵不過眾多的秦軍,不敢出兵。張耳派張黶、陳澤去責備陳餘,陳餘迫不得已,這才讓他們兩人帶五千兵去試攻秦軍,結果張黶、陳澤兩人都戰死了。巨鹿解圍以後,張耳從此怨恨陳餘,陳餘一氣之下出走,兩人於是結仇。

  [46]項嬰:項嬰是項羽派遣到張耳那裡去的使者,被張耳所殺。奉,同「捧」。

  [47]患生句:意思是,禍患就出在彼此貪心不足,而且人心是變幻莫測的。意謂人為了私利,是不惜出賣朋友的。

  [48]大夫種三句:大夫種,即文種。文種與范蠡輔佐越王勾踐重振越國後,又滅了吳國,勾踐遂稱霸於一時。范蠡感到自己的地位不安,辭職去作了商人,而文種留戀權位,最後終於被勾踐所殺。身死亡,死者指文種,亡(逃隱)者指范蠡。

《史記·淮陰侯列傳楚已亡龍且》原文、翻譯及鑑賞

  [49]野獸:喻強敵。獵狗:喻功臣。

  [50]震主:使國君受到震動、威壓。不賞:無可再賞。

  [51]徇(xun):徇地,攻取土地。

  [52]略不世出:言舉世的大功都不能出韓信之上。

  [53]欲持句:意謂要想拿着這樣的「震主之威」和「不賞之功」歸宿到哪裡去呢?

  [54]念:考慮。

  [55]聽者句:意思是,能聽別人的善謀,就能看清事物發展變化的徵候。

  [56]計者句:意思是,能反覆計慮,就能把握住成敗存亡的樞紐。

  [57]聽不失句:聽話而不會誤認輕重的人,決不可用巧言來惑亂他。一二,猶次第,指輕重。

  [58]計不失句:設計而不致於不周到的人,決不可用辭令來迷誤他。本末,猶首尾,紛,猶亂。

  [59]隨廝養句:甘心守着賤役的,必然失去重權。廝養,劈柴養馬的人。萬乘,指君王。

  [60]守擔石(dan)句:戀於微祿的必然不能得到高位。擔,計量穀米的量名。闕,同「缺」。

  [61]氂:同「厘」。

  [62]決弗敢行:到下決斷之時卻不敢毅然執行。

  [63]蜂蠆(chai):馬蜂,蠍子。致螫(shi):用毒刺刺人。

  [64]騏驥:良馬。下文駑馬,意為劣馬。跼躅:猶躑躅,進退不定貌。

  [65]孟賁(ben):古代有名的勇士。

  [66]吟:同「噤」,閉口不言。

  [67]瘖(yin):啞。指麾:打手勢。

  [68]詳狂為巫:蒯通恐怕勸韓信叛漢的事被人發覺,就裝瘋冒充巫者以避禍。[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