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淮陰侯列傳八月》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淮陰侯列傳八月》

原文

漢二年,出關,收魏、河南,韓、殷王皆降。合齊、趙共擊楚。四月,至彭城,漢兵敗散而還。信復收兵與漢王會滎陽[2],復擊破楚京、索之間[3],以故楚兵卒不能西。

漢之敗卻彭城,塞王欣、翟王翳亡漢降楚,齊、趙亦反漢與楚和。六月,魏王豹謁歸視親疾[4],至國,即絕河關反漢[5],與楚約和。漢王使酈生說豹,不下。其八月,以信為左丞相,擊魏。魏王盛兵蒲坂[6],塞臨晉[7]。信乃益為疑兵,陳船欲度臨晉,而伏兵從夏陽以木罌缻渡軍[8],襲安邑[9]。魏王豹驚,引兵迎信,信遂虜豹,定魏為河東郡。漢王遣張耳與信俱,引兵東,北擊趙、代。後九月,破代兵,擒夏說閼與[10]。信之下魏破代,漢輒使人收其精兵,詣滎陽以距楚[11]。

信與張耳以兵數萬,欲東下井陘擊趙[12]。趙王、成安君陳餘聞漢且襲之也[13],聚兵井陘口,號稱二十萬。廣武君李左車說成安君曰[14]:「聞漢將韓信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新喋血閼與[15],今乃輔以張耳,議欲下趙,此乘勝而去國遠斗,其鋒不可當。臣聞千里饋糧,士有飢色,樵蘇後爨,師不宿飽[16]。今井陘之道,車不得方軌[17],騎不得成列,行數百里,其勢糧食必在其後。願足下假臣奇兵三萬人,從間道絕其輜重[18]。足下深溝高壘[19],堅營勿與戰。彼前不得斗,退不得還,吾奇兵絕其後,使野無所掠,不至十日,而兩將之頭可致於戲下。願君留意臣之計。否,必為二子所禽矣[20]。」成安君,儒者也,常稱義兵不用詐謀奇計,曰:「吾聞兵法十則圍之,倍則戰[21]。今韓信兵號數萬,其實不過數千。能千里而襲我,亦已罷極[22]。今如此避而不擊,後有大者,何以加之!則諸侯謂吾怯,而輕來伐我。」不聽廣武君策,廣武君策不用。

韓信使人間視[23],知其不用,還報,則大喜,乃敢引兵遂下。未至井陘口三十里,止舍[24]。夜半傳發,選輕騎二千人,人持一赤幟,從間道萆山而望趙軍[25],誡曰:「趙見我走,必空壁逐我[26],若疾入趙壁,拔趙幟,立漢赤幟。」令其裨將傳飧[27],曰:「今日破趙會食[28]!」諸將皆莫信,詳應曰[29]:「諾。」謂軍吏曰:「趙已先據便地為壁,且彼未見吾大將旗鼓,未肯擊前行,恐吾至阻險而還。」信乃使萬人先行,出,背水陳[30]。趙軍望見而大笑。平旦[31],信建大將之旗鼓,鼓行出井陘口,趙開壁擊之,大戰良久。於是信、張耳詳棄鼓旗,走水上軍。水上軍開入之,復疾戰。趙果空壁爭漢鼓旗,逐韓信、張耳。韓信、張耳已入水上軍,軍皆殊死戰,不可敗。信所出奇兵二千騎,共候趙空壁逐利,則馳入趙壁,皆拔趙旗,立漢赤幟二千。趙軍已不勝,不能得信等,欲還歸壁,壁皆漢赤幟,而大驚,以為漢皆已得趙王將矣,兵遂亂,遁走,趙將雖斬之,不能禁也。於是漢兵夾擊,大破虜趙軍,斬成安君泜水上[32],禽趙王歇。

信乃令軍中毋殺廣武君,有能生得者購千金。於是有縛廣武君而致戲下者,信乃解其縛,東鄉坐,西鄉對,師事之。

諸將效首虜[33],(休)畢賀,因問信曰:「兵法右倍山陵[34],前左水澤[35],今者將軍令臣等反背水陳,曰破趙會食,臣等不服。然竟以勝,此何術也?」信曰:「此在兵法,顧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36]?』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37],此所謂『驅市人而戰之[38],其勢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為戰;今予之生地,皆走[39],寧尚可得而用之乎!」諸將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於是信問廣武君曰:「仆欲北攻燕,東伐齊,何若而有功[40]?」廣武君辭謝曰:「臣聞敗軍之將,不可以言勇;亡國之大夫,不可以圖存。今臣敗亡之虜[41],何足以權大事乎[42]!」信曰:「仆聞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43],在秦而秦霸,非愚於虞而智於秦也,用與不用,聽與不聽也。誠令成安君聽足下計,若信者亦已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因固問曰:「仆委心歸計[44],願足下勿辭。」廣武君曰:「臣聞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故曰『狂夫之言,聖人擇焉』[45]。顧恐臣計未必足用,願效愚忠。夫成安君有百戰百勝之計,一旦而失之,軍敗鄗下[46],身死泜上。今將軍涉西河,虜魏王,禽夏說閼與,一舉而下井陘,不終朝破趙二十萬眾[47],誅成安君。名聞海內,威震天下,農夫莫不輟耕釋耒[48],褕衣甘食[49],傾耳以待命者。若此,將軍之所長也。然而眾勞卒罷,其實難用。今將軍欲舉倦弊之兵,頓之燕堅城之下,欲戰恐久力不能拔,情見勢屈[50],曠日糧竭[51],而弱燕不服,齊必距境以自強也。燕、齊相持而不下,則劉、項之權未有所分也。若此者,將軍所短也。臣愚,竊以為亦過矣。故善用兵者不以短擊長,而以長擊短。」韓信曰:「然則何由[52]?」廣武君對曰:「方今為將軍計,莫如案甲休兵[53],鎮趙,撫其孤[54],百里之內,牛酒日至,以饗士大夫兵[55],北首燕路[56],而後遣辯士奉咫尺之書[57],暴其所長於燕[58],燕必不敢不聽從。燕已從,使喧言者東告齊[59],齊必從風而服,雖有智者,亦不知為齊計矣。如是,則天下事皆可圖也。兵固有先聲而後實者,此之謂也。」韓信曰:「善。」從其策,發使使燕[60],燕從風而靡[61]。乃遣使報漢,因請立張耳為趙王,以鎮撫其國。漢王許之,乃立張耳為趙王。

段意

這一大段先敘劉邦用韓信計,定三秦而據關中。次敘韓信下魏破代,抄襲項羽後路,扭轉彭城之敗的戰局。再敘井陘之戰,成功地運用《孫子兵法》上「陷之死地而後生,置之亡地而後存」的戰術,背水為陣,大破趙軍,成為中國軍事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並收降李左車,用李左車計,平定燕趙,使漢軍威勢復振。在赫赫戰功中,見出韓信傑出的軍事才能。

注釋

  [1]陳倉:秦縣名,地當今陝西寶雞。

  [2]滎(xing)陽:秦縣名,在河南鄭州西,黃河南岸。

  [3]京、索:即京縣、索亭。京縣在今滎陽東南,索亭即今滎陽縣治。

  [4]謁(ye):請見。謁歸即告假回家。

  [5]絕河關:河關即蒲津關,在今陝西大荔東黃河西岸。魏豹截斷河關,目的是為阻止漢軍進入魏境。

  [6]蒲坂:地名,在今永濟西黃河東岸。

  [7]臨晉:關名,即蒲津關,隔河與蒲坂相對。

  [8]夏陽:秦縣名,在今陝西韓城西南。木罌缻(ying fou):木盆、木桶之類的水上運載工具。

  [9]安邑:戰國初期魏國都城,在今陝西夏縣西北,當時為河東重鎮。

  [10]閼與(yu yu):城邑名,即今山西和順。

  [11]距:通拒,抗拒。

  [12]井陘(xing):即下文的井陘口,為「太行八隘」之一。今河北省井陘縣東北井陘山上的井陘關,即其地。

  [13]成安君:陳餘的封號。

  [14]廣武君:李左車的封號。

  [15]喋(die)血:踐血,意為殺人流血很多,到處都踐血而行。喋,同「蹀」,踐。

  [16]臣聞四句:意思是,我聽說從千里之外運糧食,士兵就會有飢色;到吃飯時才打柴做飯,部隊就會經常吃不飽。饋(kui):運送。樵蘇:砍柴打草。宿飽:常飽。爨(cuan):燒火煮飯。

  [17]方軌:兩車並行。車不得方軌,形容山路極其險狹。

  [18]從間道:即抄近道。間道,指小路、近路。

  [19]深溝高壘:把護營的溝挖深,把軍營的圍牆加高。

  [20]禽:通「擒」。

  [21]十則圍之,倍則戰:意思是說,有十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可以包圍它,有一倍於敵人的兵力就可以決戰。

  [22]罷:同「疲」。

  [23]間視:乘機探聽。

  [24]止舍:停下來紮營。

  [25]間道萆山:從小路隱蔽到山上。萆同,「蔽」。

  [26]空壁:空營。

  [27]裨(bi)將:偏將,副將。傳飧(sun):傳令用一些早點。飧,小食。

  [28]會食:正式集合用飯。

  [29]詳:通「佯」,假裝。

  [30]背水陳:背靠着黃河列陣。陳,同「陣」。

  [31]平旦:天剛亮的時候。

  [32]泜(chi)水:河名,源出河北省元氏縣西。

  [33]效首虜:獻首級和俘虜。

  [34]倍:通「背」。

  [35]前左水澤:意為前面和左面必須臨近川澤。

  [36]陷之二句:是說陷於死地而結果得生,置於亡地反而得存。語出《孫子·九地篇》,原文是:「投之亡地而後存,陷之死地然後生。夫眾陷於害,然後能為勝敗。」

  [37]拊(fu)循:撫愛。士大夫:此指部下將士。

  [38]市人:指集市上的人,意為未經訓練的烏合之眾。

  [39]走:逃跑。

  [40]何若:猶若何。

  [41]虜:俘虜。

  [42]權:計量,策劃。

  [43]百里奚:人名,春秋時虞國大夫,晉獻公想滅亡虢國,向虞國借道。百里奚勸諫虞君,虞君不採用他的意見,結果虞國被晉國所滅。百里奚被虜作奴隸,給晉女作陪嫁送往秦國,百里奚逃脫,後被秦穆公用五張羊皮換至秦國,予以重用,終於輔佐秦穆公稱霸西戎。

  [44]委心歸計:委心,猶言傾心。歸計:求教,求計於人。

  [45]狂夫二句:意謂即使是狂人的話,聖人也應該考慮、選擇。

  [46]鄗(hao)下:鄗城之下。鄗,秦縣名,縣治在今河北高邑東南。

  [47]不終朝:要不了一個早晨,極言破趙之快。

  [48]輟(chuo)耕釋耒(lei):指放下農具,停止耕作。輟,中止,停止。釋,放下。耒,一種耕地翻土的農具。

  [49]褕(yu)衣甘食:美好的衣服和食物。褕,美好。

  [50]情見勢屈:暴露真情,兵勢挫減。

  [51]曠日糧竭:日子拖長了,糧餉也就短缺了。

  [52]何由:走哪條路?

  [53]案甲休兵:停止戰爭。案,通「按」,此為停止意。

  [54]鎮趙,撫其孤:安定趙國,存恤趙國死士的遺孤。

  [55]饗(xiang)士大夫(yi)兵:宴請部隊將士,犒勞兵卒。饗,餉。,醉酒。

  [56]北首燕路:兵勢北向燕國。首,向。

  [57]咫(zhi)尺:指當時簡牘的長度。咫,古代長度名,周制八寸,約相當於今0.207米。

  [58]暴:顯示,暴露。

  [59]喧者:能說會道的人,指辯士。

  [60]使使:前一個使字是名詞,使者;後一個使字是動詞,出使。

  [61]從風而靡:望風投降。靡,嚇倒,降服。[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