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汲鄭列傳汲黯字長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汲鄭列傳汲黯字長孺》

原文

其先有寵於古之衛君。至黯七世,世為卿大夫[2]。黯以父任[3],孝景時為太子洗馬[4],以莊見憚[5]。孝景帝崩,太子即位[6],黯為謁者[7]。東越相攻[8],上使黯往視之。不至,至吳而還,報曰:「越人相攻,固其俗然,不足以辱天子之使[9]。」河內失火,延燒千餘家[10],上使黯往視之。還報曰:「家人失火,屋比延燒[11],不足憂也。臣過河南,河南貧人傷水旱萬餘家,或父子相食,臣謹以便宜,持節發河南倉粟以振貧民[12]。臣請歸節,伏矯制之罪[13]。」上賢而釋之[14]。遷為滎陽令[15]。黯恥為令,病歸田裡[16]。上聞,乃召拜為中大夫[17]。以數切諫,不得久留內[18],遷為東海太守[19]。黯學黃老之言[20],治官理民,好清靜,擇丞史而任之[21]。其治,責大指而已,不苛小[22]。黯多病,臥閨閣內不出[23]。歲餘,東海大治,稱之[24]。上聞,召以為主爵都尉,列於九卿[25]。治務在無為而已,弘大體,不拘文法[26]。

段意

寫汲黯的籍貫、家世、景帝至武帝初的官職。他不惜冒死賑救饑民萬餘家,治東海郡又政績卓著,武帝因其德才非凡,升為主爵都尉,官列九卿。

注釋

  [1]濮陽:郡、國名。治所在今河南濮陽縣西南。古為衛國都城。

  [2]其先:汲黯的祖先:衛君:衛國在六國時已淪為附庸,故只稱衛君。傳到汲黯已是七代,每代都作衛國的卿或大夫。

  [3]父任:漢制,凡職位在二千石以上的官吏,任職滿三年者,都能保舉同胞弟兄或兒子一人為郎。這項按出身資格做官統稱「任子」。任,保舉。

  [4]太子洗(xian)馬:太子宮中的屬官,俸給六百石。太子出,乘馬先驅。

  [5]以莊見憚:莊,端莊嚴肅,不苟言笑。見,被。憚,怕,有所顧忌而不敢放肆。

  [6]太子即位:太子指漢武帝。即位,帝王登上王位。建元元年(前140)武帝即位。

  [7]謁者:郎中令的屬官,掌管朝中接待賓客、通報和接洽事情。

  [8]東越相攻:東越指當時閩越和甌越。武帝初,閩越發兵攻甌越,甌越向漢求救,故云相攻。

  [9]至吳而還:只到了會稽郡界便返回。當時會稽郡管轄吳縣,吳又為故吳王濞封地,所以概稱會稽郡為吳。全句說:汲黯未到東越,只到了會稽郡便返回。回報武帝說:「越人相攻,本來他們的風俗就是這樣,不值得煩勞天子的使臣」。辱,煩擾。

  [10]河內:古地區名。春秋戰國時以黃河以北為河內,黃河以南為河外。楚漢之際置河內郡。治所在懷縣(今河南武陟西南)。延燒:火勢蔓延燃燒。

  [11]家人失火:一般人家不慎以致失火。屋比:比,通「毗」,緊接相連。

  [12]河南:郡名。在河內郡西南,從長安去河內,當先經河南。或:有的人。謹以便宜:為了權宜起見。謹,敬詞。持節:持,拿。節,節符,傳達命令的信物。振:通「賑」,救濟。發:打開。全句說,我經過河南郡,那裡貧苦老百姓有萬多家慘遭水災和旱災,甚至有的父子相食,我為了權宜起見,憑拿着君上的節符打開河南郡的官倉用糧食賑濟他們。

  [13]伏矯制之罪:伏,願受應得處分。矯,假託。制,也就是詔。矯制,俗稱「假傳聖旨」。

  [14]上賢而釋之:武帝認為汲黯賢便免了他欺君之罪。釋,開脫。之,指代欺君之罪。

  [15]遷為滎陽令:遷,降職。當時縣制,人口在萬戶以上的置令。滎陽在黃河南岸濱,既是古來兵家必爭之地,又是當時著名繁盛的大縣,故稱縣官為令。

  [16]黯恥為令,病歸田裡:黯以作縣令(伺侯上司)為恥辱,託病歸居故鄉。

  [17]召拜為中大夫:召,「以手曰招,以口曰召」,招、召通用,如召集會議,招兵買馬。拜,授官。中大夫,郎中令屬官。掌議論,後改為光祿大夫。

  [18]以數切諫,不得久留內:因汲黯屢次急迫地用言語糾正皇帝過失,不能久留朝內。數(shuo),屢次。切,急迫。諫,封建時代用言語糾正君父或尊長的過失。

  [19]東海:郡名。秦置。楚漢之際也稱郯郡。治所在郯(今山東郯城北)。

  [20]黃老之言:道家出於黃帝老子,故世稱道家為黃老。道家主清靜,尚自然,守靜以制動,固物以為用,此等言論和主張即所謂黃老之言。

  [21]擇丞史而任之:選擇好郡丞和能幹的秘書把郡中的事務都委託他們。丞史:丞是太守之副,史是掌文書的掾吏,類似今秘書。任,信任,委託。

  [22]其治,責大指而已,不苛小:他治理郡政,只指望所委託的人完成大事情罷了,不苛求小事。責,要求;指望。指,通「恉」,宗旨。大指引申為大綱要,大事情。

  [23]閨閣:內室。

  [24]稱之:稱之的主語應是官民。

  [25]主爵都尉:原名主爵中尉,景帝六年改為此。列於九卿:漢初以奉常(後改太常)、郎中令、衛尉、太僕、廷尉(後改大理)、典容(後改大行)、宗正、治粟內史(後改大司農)、少府為正九卿;中尉(後改執金吾)、主爵都尉、內史准照九卿待遇。故云「列於九卿」,以別於正九卿。

  [26]無為:是道家的政治主張。道家的主要精神在於聽任自然,化於無形,絕不矯柔造作。「弘大體,不拘文法」與上「責大指,不苛小」略同。不拘文法,不拘泥於文書法令等形式。[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