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將軍廣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李將軍列傳李將軍廣者》

原文

其先曰李信[2],秦時為將,逐得燕太子丹者也[3]。故槐里,徙成紀[4]。廣家世世受射[5]。孝文帝十四年[6],匈奴大入蕭關[7],而廣以良家子從軍擊胡[8],用善騎射[9],殺首虜多[10],為漢中郎[11]。廣從弟李蔡亦為郎[12],皆為武騎常侍,秩八百石[13]。嘗從行,有所衝陷折關及格猛獸[14],而文帝曰:「惜乎,子不遇時[15]! 如令子當高帝時,萬戶侯豈足道哉[16]!」

及孝景初立,廣為隴西都尉[17],徙為騎郎將[18]。

吳楚軍時[19],廣為驍騎都尉[20],從太尉亞夫擊吳楚軍[21],取旗[22],顯功名昌邑下[23]。以梁王授廣將軍印,還,賞不行[24]。徙為上谷太守[25],匈奴日以合戰[26]。典屬國公孫昆邪為上泣曰[27]:「李廣才氣,天下無雙,自負其能[28],數與虜敵戰,恐亡之[29]。」於是乃徙為上郡太守[30]。後廣轉為邊郡太守,徙上郡。嘗為隴西、北地、雁門、代郡、雲中太守,皆以力戰為名。

段意

概述李廣的出身、簡歷。秦將李信是其先祖,註定了他雖有才幹和軍功,但也得不到漢朝的重用和封賞。漢文帝為他英雄無用武之地而感嘆,感情頗為虛假。

注釋

  [1]隴西:郡名,在今甘肅省東部。成紀:縣名,在今甘肅省秦安縣北。

  [2]其先:李廣的祖先。

  [3]逐得燕太子丹:追捕燕太子丹。戰國時,燕太子丹派荊軻去刺秦王,不中。秦派李信追捕燕太子丹,燕王斬太子丹的頭獻出。

  [4]故槐里,徙成紀:原籍是槐里,後來遷徙到成紀。槐里,在今陝西省興平縣東南。

  [5]世世受射:代代傳教射箭技術。

  [6]孝文帝十四年:公元前166年。

  [7]大入蕭關:大舉侵犯蕭關。蕭關:在今甘肅省環縣西北。

  [8]良家子:清白人家的子弟。那時,醫、巫、商、百工等,都不算良家。

  [9]用:因為。

  [10]殺首虜多:殺死和俘獲敵人很多。

  [11]中郎:帝王的侍從。有車郎、戶郎、騎郎三類。

  [12]從第:堂弟。

  [13]秩:俸祿。

  [14]格:斗,擊殺。

  [15]子不遇時:你生得不是時候。

  [16]如令二句:要是你生在漢高祖打天下的時候,受封個萬戶侯是不成問題的。萬戶侯:封邑有萬戶的侯爵。

  [17]都尉:比將軍略低的武官。

  [18]徙:調任。騎郎將:騎郎的長官。

  [19]吳楚軍時:吳、楚等七個諸侯國以誅晁錯為名發動叛亂的時候。

  [20]驍騎:騎兵。

  [21]太尉:掌軍事的高級武官,地位與丞相相當。亞夫:指周亞夫。

  [22]取旗:奪下敵人的軍旗,即取勝。

  [23]顯功名句:在昌邑那裡功名大揚。昌邑:在今山東省金鄉縣西北。

  [24]以梁王諸句:因為梁孝王劉武私自授予李廣印信,封他為將軍,所以回朝以後,沒有得到朝廷的封賞。

  [25]上谷:郡名,在今河北省西北部及中部一部分地區。太守:一郡長官。

  [26]日以合戰:天天交戰。

  [27]典屬國:主管歸附國和民族事務的官。上:指漢景帝。

  [28]自負其能:仗恃自己的才能。

  [29]恐亡之:恐怕失掉他。

  [30]上郡:在今陝西省北部及內蒙古自治區部分地區一帶。[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