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遂劾不下公門不敬》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遂劾不下公門不敬》

原文

遂劾不下公門不敬,奏之[5]。薄太后聞之[6],文帝免冠謝曰[7]:「教兒子不謹。」薄太后乃使使承詔赦太子[8]、梁王,然後得入。文帝由是奇釋之[9],拜為中大夫[10]。

段意

張釋之嚴格執行禮法,制止並彈劾太子、梁王於公門不下車的非禮行為,受到文帝再次賞識,官升中大夫。

注釋

  [1]頃之:不久。

  [2]太子:即漢景帝,名啟,文帝長子。公元前157—前141年在位。事詳《孝景帝本紀》。梁王:梁孝王劉武,文帝次子,景帝弟。文帝二年封為代王,三年徙為淮南王,十年徙為梁王。死諡孝。以愛好文學著稱。事詳《梁孝王世家》。共車:同車。

  [3]司馬門:宮廷的外門。當時的禁令,凡出入殿門和司馬門的都必須下車步行,違令者罰金四兩。全句說,經過司馬門沒有下車。

  [4]追止:追上前去禁止進入。

  [5]全句說,便把太子、梁王入司馬門不下車的事件參奏上去,以為大不敬。劾:考案罪狀。奏:臣子向君主進言、上書。

  [6]薄太后:高祖時稱薄姬,文帝生母。文帝封於代,隨文帝至代國為代太后,文帝即位後改號皇太后。事詳《外戚世家》。

  [7]免冠謝:免冠:脫帽,表示謝罪、失敬。謝:謝罪。

  [8]前一個「使」為動詞,差遣。後一個「使」為名詞,使者。承:接受。

  [9]奇:意動用法。即「以……為奇」。

  [10]中大夫:官名。郎中令屬官,掌議論,武帝時改為光祿大夫。[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