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陳涉起蘄》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陳涉起蘄》

原文

張耳、陳餘上謁陳涉[3]。涉及左右生平數聞張耳、陳餘賢,未嘗見,見即大喜。

陳中豪傑父老乃說陳涉曰:「將軍身被堅執銳[4],率士卒以誅暴秦,復立楚社稷[5],存亡繼絕,功德宜為王。且夫監臨天下諸將[6],不為王不可,願將軍立為楚王也。」陳涉問此兩人,兩人對曰:「夫秦為無道,破人國家,滅人社稷,絕人後世,罷百姓之力[7],盡百姓之財。將軍瞋目張膽[8],出萬死不顧一生之計,為天下除殘也。今始至陳而王之[9],示天下私[10]。願將軍毋王,急引兵而西,遣人立六國後[11],自為樹黨,為秦益敵也[12]。敵多則力分,與眾則兵強[13]。如此野無交兵,縣無守城,誅暴秦,據咸陽以令諸侯。諸侯亡而得立[14],以德服之,如此則帝業成矣。今獨王陳,恐天下解也[15]。」陳涉不聽,遂立為王。

陳餘乃復說陳王曰:「大王舉梁、楚而西[16],務在入關,未及收河北也。臣嘗游趙,知其豪桀及地形,願請奇兵北略趙地[17]。」於是陳王以故所善陳人武臣為將軍[18],邵騷為護軍,以張耳、陳餘為左右校尉,予卒三千人,北略趙地。

武臣等從白馬渡河[19],至諸縣,說其豪桀曰:「秦為亂政虐刑以殘賊天下[20],數十年矣。北有長城之役,南有五嶺之戍[21],外內騷動,百姓罷敝,頭會箕斂[22],以供軍費,財匱力盡,民不聊生。重之以苛法峻刑,使天下父子不相安。陳王奮臂為天下倡始,王楚之地,方二千里,莫不響應,家自為怒,人自為斗,各報其怨而攻其仇,縣殺其令丞,郡殺其守尉[23]。今已張大楚[24],王陳,使吳廣、周文將卒百萬西擊秦[25]。於此時而不成封侯之業者,非人豪也。諸君試相與計之!夫天下同心而苦秦久矣[26]。因天下之力而攻無道之君[27],報父兄之怨而成割地有土之業,此士之一時也[28]。」豪桀皆然其言[29]。乃行收兵,得數萬人,號武臣為武信君。下趙十城,餘皆城守[30],莫肯下。

乃引兵東北擊范陽[31]。范陽人蒯通說范陽令曰[32]:「竊聞公之將死,故吊[33]。雖然,賀公得通而生。」范陽令曰:「何以吊之?」對曰:「秦法重,足下為范陽令十年矣,殺人之父,孤人之子,斷人之足,黥人之首[34],不可勝數。然而慈父孝子莫敢倳刃公之腹中者[35],畏秦法耳。今天下大亂,秦法不施,然則慈父孝子且倳刃公之腹中以成其名,此臣之所以吊公也。今諸侯畔秦矣[36],武信君兵且至,而君堅守范陽,少年皆爭殺君,下武信君[37]。君急遣臣見武信君,可轉禍為福,在今矣。」

范陽令乃使蒯通見武信君曰:「足下必將戰勝然後略地,攻得然後下城,臣竊以為過矣。誠聽臣之計,可不攻而降城,不戰而略地,傳檄而千里定[38],可乎?」武信君曰:「何謂也?」蒯通曰:「今范陽令宜整頓其士卒以守戰者也,怯而畏死,貪而重富貴,故欲先天下降,畏君以為秦所置吏,誅殺如前十城也[39]。然今范陽少年亦方殺其令,自以城距君[40]。君何不齎臣侯印[41],拜范陽令,范陽令則以城下君,少年亦不敢殺其令。令范陽令乘朱輪華轂[42],使驅馳燕、趙郊。燕、趙郊見之,皆曰此范陽令,先下者也,即喜矣,燕、趙城可毋戰而降也。此臣之所謂傳檄而千里定者也。」武信君從其計,因使蒯通賜范陽令侯印。趙地聞之,不戰以城下者三十餘城。

段意

寫張耳陳餘投奔陳涉起義軍後的幾件大事。一、勸說陳涉不要急於在陳稱王,建議立六國之後代共同滅秦,取天下而成帝業。陳涉不聽,稱王於陳。二、勸陳涉攻占趙國。二人任左右校尉,輔助武臣說服諸縣豪傑,聚兵數萬,攻下趙國十座城。三、採納蒯通的計策,通過賜范陽令侯印,傳檄而定千里,不戰而得趙三十餘城。

注釋

  [1]陳涉:人名,名勝,字涉。秦末農民起義領袖,與吳廣等在蘄縣大澤鄉揭竿起義。蘄(qí):古縣名,在今安徽宿縣。

  [2]陳:春秋諸侯國名,為楚所滅。在今河南淮陽及安徽毫縣一帶。

  [3]謁(ye):進見,通名請見。

  [4]被(pi)堅執銳:身穿堅固的戰衣,手執銳利的武器。

  [5]復立楚社稷:言恢復楚國。社稷,土、谷之神,為國家政權的標誌。

  [6]監臨:監察臨視。

  [7]罷(pi):通「疲」。此句言秦使百姓力疲財盡。

  [8]瞋(chen)目張膽:張目放膽。言鼓足勇氣,無所畏懼。

  [9]王(wang):稱王。

  [10]示天下私:顯示私心於天下。

  [11]後:子孫後代。

  [12]為秦益敵:為秦國增添敵對勢力。

  [13]與(yǔ)眾:同盟者眾多。

  [14]亡而得立:滅亡後又得以復立。

  [15]解:分裂,離散。

  [16]舉梁、楚而西:從魏、楚舉兵西進。梁,戰國時魏國,因魏惠王於公元前362年遷都大梁,故魏又稱「梁」。

  [17]略:(以軍隊)強取侵奪。

  [18]善:友好。武臣:人名。

  [19]白馬:白馬津,在河南滑縣北。

  [20]殘賊:傷害。

  [21]長城之役,五嶺之戍:指秦始皇派蒙恬率三十萬人耗費巨大人力財力修築萬里長城,又派五十萬人戍守南方五嶺。

  [22]頭會(kuai)箕斂:按人頭收谷,用箕收取,言賦稅苛重。

  [23]此句言家家憤怒,人人投入起義戰鬥,報仇雪恨,各郡縣殺了郡守、縣令等地方官。

  [24]張大楚:陳涉立國號張楚,取張大楚國之意。

  [25]吳廣:人名,與陳涉一起領導農民起義。周文:人名,起義軍將領之一,後戰敗自殺。將(jiang):率領。

  [26]苦秦:為秦所苦。

  [27]因:憑藉,依靠。

  [28]士之一時:言眾豪傑的時機。

  [29]然其言:認為他的話正確。

  [30]城守:據城防守。

  [31]范陽:古縣名,在今河北定興以南。

  [32]蒯(kuai)通:人名,本名「徹」,因避漢武帝劉徹諱,《史記》《漢書》都作「通」。以善辯著名,有權變,武信君用其策降趙三十餘城,韓信用其計而平定齊地。後勸韓信叛漢,韓信不聽,遂佯狂遁去。

  [33]吊:弔唁。

  [34]孤人之子:使人之子成為孤兒。黥(qing):用刀刺人面額後用墨塗染的刑法。

  [35]倳(zi):刺入。

  [36]畔:通「叛」,反叛。

  [37]下武信君:歸附武信君。

  [38]傳檄(xi)而千里定:言不用攻戰,只傳文書便可平定千里。檄:古代官方文書。

  [39]此句言范陽令本該守戰,但他貪富怕死,想先投降,可是又怕武信君像對待前面十城的守將一樣殺了他。宜:應該。

  [40]方:將要。距:通「拒」,抵禦,抗拒。

  [41]齎(ji):交給。

  [42]朱輪華轂(gu):紅漆車輪,彩繪車轂,古代貴族所乘的車。轂,車輪中心有圓孔可以插軸的部分。[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