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章邯引兵至邯鄲》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章邯引兵至邯鄲》

原文

張耳與趙王歇走入巨鹿城[2],王離圍之。陳餘北收常山兵,得數萬人,軍巨鹿北。章邯軍巨鹿南棘原,築甬道屬河,餉王離[3]。王離兵食多,急攻巨鹿。巨鹿城中食盡兵少,張耳數使人召前陳餘,陳餘自度兵少[4],不敵秦,不敢前。數月,張耳大怒,怨陳餘,使張黶、陳澤往讓陳餘曰[5]:「始吾與公為刎頸交,今王與耳旦暮且死,而公擁兵數萬,不肯相救,安在其相為死[6]!苟必信,胡不赴秦軍俱死?且有十一二相全[7]。」陳餘曰:「吾度前終不能救趙,徒盡亡軍。且餘所以不俱死,欲為趙王、張君報秦[8],今必俱死,如以肉委餓虎[9],何益?」張黶、陳澤曰:「事已急,要以俱死立信,安知後慮?」陳餘曰:「吾死顧以為無益[10],必如公言。」乃使五千人令張黶、陳澤先嘗秦軍[11],至皆沒。

當是時,燕、齊、楚聞趙急,皆來救。張敖亦北收代兵,得萬餘人,來,皆壁餘旁[12],未敢擊秦。項羽兵數絕章邯甬道,王離軍乏食,項羽悉引兵渡河,遂破章邯。章邯引兵解[13],諸侯軍乃敢擊圍巨鹿秦軍,遂虜王離。涉間自殺。卒存巨鹿者,楚力也。


於是趙王歇、張耳乃得出巨鹿,謝諸侯。張耳與陳餘相見,責讓陳餘以不肯救趙,及問張黶、陳澤所在。陳餘怒曰:「張黶、陳澤以必死責臣,臣使將五千人先嘗秦軍,皆沒不出。」張耳不信,以為殺之,數問陳餘。陳餘怒曰:「不意君之望臣深也[14]!豈以臣為重去將哉[15]?」乃脫解印綬,推予張耳。張耳亦愕不受。陳餘起如廁[16],客有說張耳曰:「臣聞『天與不取,反受其咎』。今陳將軍與君印,君不受,反天不祥,急取之!」張耳乃佩其印,收其麾下。而陳餘還,亦望張耳不讓[17],遂趨出[18]。張耳遂收其兵。陳餘獨與麾下所善數百人之河上澤中漁獵。由此陳餘、張耳遂有郤[19]。

段意

寫張耳陳餘感情破裂。一、秦攻趙,張耳與趙王被圍困在巨鹿數月,陳餘因兵力不足不敢去解圍。二、張耳數招陳餘不至,派張黶、陳澤去指責陳餘擁兵數萬而見死不救,違背生死與共的諾言。三、靠項羽兵力解巨鹿之圍後,張耳責備陳餘,並誤以為陳餘殺了張黶、陳澤。陳餘怒而將印綬推予張耳,張耳聽從賓客意見,佩了將印,接管了部隊。四、陳餘憤而離去,與數百親信漁獵去了。從此兩人感情有了裂痕。

注釋

  [1]夷:削平。

  [2]巨鹿:縣名,即鉅鹿,在今河北平鄉。

  [3]言章邯軍修築兩旁有牆的通道連接黃河,供應王離軍糧。屬(zhu):連接。餉(xiang):供給食物。

  [4]度(duo):估計。

  [5]讓:責備。

  [6]相為死:相互為對方效死。

  [7]有十一二相全:有十分之一二共同保全的可能性。

  [8]報秦:向秦報仇。

  [9]委:送。

  [10]顧:但。

  [11]嘗:嘗試。

  [12]壁:修建營壘駐紮。

  [13]解:潰散。

  [14]望:怨恨。

  [15]言難道以為我捨不得放棄將軍職位嗎。重:不輕易。去:失去。

  [16]如廁:上廁所。如,到……去。

  [17]望張耳不讓:怨恨張耳不退讓(印綬)。

  [18]趨出:快步走出。

  [19]郤(xi):通「隙」,指感情有裂痕。[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