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張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張耳陳餘列傳張耳》

原文

張耳、陳餘,世傳所稱賢者;其賓客廝役,莫非天下俊桀,所居國無不取卿相者。然張耳、陳餘始居約時[1],相然信以死[2],豈顧問哉。及據國爭權,卒相滅亡,何鄉者相慕用之誠,後相倍之戾也!豈非以勢利交哉[3]?名譽雖高,賓客雖盛,所由殆與太伯、延陵季子異矣[4]。

段意

司馬遷認為:張耳、陳餘兩位賢者貧賤時能生死相許,爭權勢時卻互相殘殺,乃是勢利之交。

注釋

  [1]居約時:處於貧賤時。約:卑下,窮困。

  [2]相然信以死:互相信任,生死相許。然:許諾。

  [3]此句言過去那樣真誠地互相信任傾慕,後來卻那樣殘忍地互相背叛,豈不是勢利之交麼! 鄉(xiang):通「向」,先前。倍:通「背」。戾(li):暴烈。

  [4]所由:所作所為。由,行。太伯:周代太王長子,太王想傳位於少子,太伯便出走以讓國。延陵季子:春秋時吳王之少子,吳王想傳位給他,他堅決推辭不接受。[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