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張儀列傳韓地險惡山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史記·張儀列傳韓地險惡山居》
原文
韓地險惡山居[2],五穀所生非菽而麥[3],民之食大抵(飯)菽〔飯〕藿羹[4]。一歲不收,民不饜糟糠[5]。地不過九百里,無二歲之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過三十萬,而廝徒負養在其中矣[6]。除守徼亭鄣塞[7],見卒不過二十萬而已矣[8]。秦帶甲百餘萬,車千乘,騎萬匹,虎賁之士跿跔科頭貫頤奮戟者[9],至不可勝計。秦馬之良,戎兵之眾,探前趹後蹄間三尋騰者[10],不可勝數。山東之士被甲蒙胄以會戰[11],秦人捐甲徒裼以趨敵[12],左挈人頭[13],右挾生虜[14]。夫秦卒與山東之卒,猶孟賁之與怯夫[15];以重力相壓,猶烏獲之與嬰兒[16]。夫戰孟賁、烏獲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國[17],無異垂千鈞之重於鳥卵之上,必無幸矣。
「夫群臣諸侯不料地之寡,而聽從人之甘言好辭,比周以相飾也[18],皆奮曰『聽吾計可以強霸天下』。夫不顧社稷之長利而聽須臾之說,詿誤人主[19],無過此者。
「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據宜陽,斷韓之上地,東取成皋、滎陽,則鴻台之宮、桑林之苑非王之有也[20]。夫塞成皋,絕上地,則王之國分矣。先事秦則安,不事秦則危。夫造禍而求其福報,計淺而怨深,逆秦而順楚,雖欲毋亡,不可得也。
「故為大王計,莫如為秦[21]。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韓。非以韓能強於楚也,其地勢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秦王必喜。夫攻楚以利其地[22],轉禍而說秦[23],計無便於此者。」
韓王聽儀計。張儀歸報,秦惠王封儀五邑,號曰武信君。
段意
寫張儀以連橫之說說韓王。張儀去楚之韓,以連橫之利與合縱之弊說韓襄王。張儀向韓王指出:韓國民困兵少,而秦國軍事實力強大,如果不同秦國連橫,則有亡國的危險;反之,則可通過攻楚得其地而受利。韓王終於同意與秦連橫。
注釋
[1]韓王:韓襄王。
[2]險惡山居:韓國多山,其宜陽、成皋、魯陽等地山勢更為陡峭險峻,人們大都依山而居。
[3]五穀:稻、黍、稷、麥、粟。
[4]菽[飯]藿羹:以菽為飯,以藿為羹。菽,古語稱菽,漢以後稱豆。藿,豆葉,嫩時可食。此句謂韓國百姓貧困只能粗食。
[5]不饜糟糠:連糟糠都吃不飽。饜,飽。
[6]廝徒負養:供雜使的非戰鬥人員。
[7]徼亭鄣塞:指邊界之地的軍事防禦要塞。徼亭,邊塞上的崗樓,可供瞭望。鄣塞,於險要處修築的障蔽體,如城堡之類。
[8]見((xian)卒:現有的士兵。
[9]跿跔科頭貫頤奮戟:形容秦兵作戰時勇敢之態。跿跔,赤足跳躍。科頭,不帶頭盔光着頭。貫頤,箭中臉面。奮戟,執戟奮勇衝鋒。
[10]探前句:形容戰馬奔馳速度之快。探前趹後,當馬的前蹄剛一探向前,其後蹄業已騰空。蹄間三尋,謂馬騰躍距離之大,以至蹄間相距三尋(一尋七尺)。
[11]山東:指崤山或華山以東秦國之外的六國。
[12]捐甲徒裼:不着鎧甲,光腳赤膊。徒,赤足。裼,袒開或脫去外衣,露出內衣或身體。
[13]挈:提。
[14]生虜:活着的俘虜。
[15]孟賁:古之勇士。
[16]烏獲:古之猛士。
[17]戰孟賁、烏獲之士:能同孟賁、烏獲作戰的將士。
[18]比周:結黨。
[19]詿:失誤。
[20]鴻台、桑林:均為韓國的宮苑名。
[21]為秦:即事秦,幫助秦國。
[22]利其地:以得其地為利。
[23]說:通「悅」。[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