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史記·張儀列傳張儀懼誅》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史記·張儀列傳張儀懼誅》

原文

張儀懼誅,乃因謂秦武王曰:「儀有愚計,願效之。」王曰:「奈何[2]?」對曰:「為秦社稷計者,東方有大變[3],然後王可以多割得地也。今聞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故儀願乞其不肖之身之梁[4],齊必興師而伐梁。梁 、齊之兵連於城下而不能相去[5],王以其間伐韓[6],入三川,出兵函谷而毋伐[7],以臨周,祭器必出[8]。挾天子,按圖籍,此王業也。」秦王以為然,乃具革車三十乘,入儀之梁。齊果興師伐之。梁哀王恐[9]。張儀曰:「王勿患也,請令罷齊兵。」乃使其舍人馮喜之楚,借使之齊[10],謂齊王曰:「王甚憎張儀;雖然,亦厚矣王之託儀於秦也[11]!」齊王曰:「寡人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何以托儀?」對曰:「是乃王之託儀也[12]。夫儀之出也,固與秦王約曰:『為王計者,東方有大變,然後王可以多割得地。今齊王甚憎儀,儀之所在,必興師伐之。故儀願乞其不肖之身之梁,齊必興師伐之。齊、梁之兵連於城下而不能相去,王以其間伐韓,入三川,出兵函谷而無伐,以臨周,祭器必出。挾天子,案圖籍,此王業也。』秦王以為然,故具革車三十乘而入之梁也。今儀入梁,王果伐之,是王內罷國而外伐與國[13],廣鄰敵以內自臨[14],而信儀於秦王也。此臣之所謂『托儀』也。」齊王曰:「善。」乃使解兵。

張儀相魏一歲,卒於魏也。

段意

寫張儀懼為秦武王誅,用計以自保。張儀在內外交責之下,周密地設計了一套免誅方案並付諸實施。他先是對秦武王說,如果允許他之魏,可造成齊魏之爭,秦則可從中得利,從而得以避開禍地。當張儀相魏,齊果然興師伐魏後,張儀又使人對齊王說,齊王果然中了張儀之計,於是齊王罷兵,而張儀得以相魏終卒於魏。

注釋

  [1]齊讓:齊國派來的責斥的使者。按:齊所責斥者,以秦仍重用張儀。

  [2]奈何:如何辦。

  [3]東方句:此為假設句,意謂如果秦之東方諸侯發生大變。

  [4]不肖:猶言無德,不賢。

  [5] 不能相去:指兩相不能擺脫戰爭的糾纏。

  [6]間:嫌隙。

  [7]毋伐:《左傳·莊二十九年傳》:「凡師有鐘鼓曰伐」。然周為天下之宗室,出師無名,不同於作鐘鼓討伐者,故云。

  [8]祭器必出:周之國家權力必定獻出。祭器,君主祭祀時所用之禮器,人們視之為權力的象徵。

  [9]梁哀王:當為「梁襄王」之誤。

  [10]借使:藉機出使。

  [11]亦厚矣句:意謂齊王在秦王面前對張儀的幫助太大了。厚,大。托,承托,此指幫助。

  [12]是乃:這正是。

  [13]內罷國而外伐與國:內使國家疲憊,外討伐友好國家背不義之名。

  [14]廣鄰敵以內自臨:在鄰國大量樹敵,而內部也面臨出現潛在敵人的局面。[1]

司馬遷

司馬遷(前145年或前135年~不可考),字子長,生於龍門(西漢夏陽、即今陝西省韓城市,另說今山西省河津市),西漢史學家、散文家。他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創作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原名《太史公書》)。被公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該書記載了從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期,到漢武帝元狩元年,長達3000多年的歷史,是「二十五史」之首,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2]

參考來源